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走进永辉 > 永辉内刊 > 2020年5月
顾客真的是上帝吗?
发布时间:2020-06-11 | 信息来源:

"顾客就是上帝"这一说法在中国的服务行业备受追捧,然而这个说法最早却并非出自服务业。而是由日本歌手三波春夫于1961年的时候提出的,三波春夫的原义是说"顾客就是神",意思是指自己对观众唱歌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对神明祈祷一般,而后这句话就成为了服务业的口号。


19世纪中后期马歇尔·菲尔德创立了百货公司,并提出了"顾客总是对的"这一营销理念。当时的零售业所奉行的是顾客自慎,即商品一旦出售概不负责的原则。而后马歇尔将其改为无条件退货,并在商店内建立了休息区,放置了供顾客休息的凳子等便民设施。这是一种把顾客当做工作中心的营销手法,在19世纪那个现代服务业还不甚发达的时代,这种营销手段自然大获成功,甚至被服务业所接纳成为一种新的准则。


但是一味强调"顾客就是上帝"真的是对顾客的尊重吗?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营销手段纷纷出炉,"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等,甚至还出现了跪式服务。虽然口号跟上了,但是商家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尊重消费者。一味的喊"上帝就是对的"恰恰体现了一种“有钱的就是大爷”的社会风潮,交易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失衡。


虽然每个人的职业千差万别,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上帝"并不比服务人员高尚。作为服务方虽然是为顾客提供服务,但尊重应该是双方的。中国管理学大师史光起先生就提出了“顾客不再是上帝”的新理念。他认为企业与顾客不存在仰视或是俯视的关系,因为,企业为顾客创造以商品为载体的价值,顾客用金钱作为酬劳来交换这种价值,谈不到人与上帝的关系。而且,顾客也不需要一个虔诚的信徒,需要的只是一个能为其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人,如果你是这个人或组织,那么不用把顾客视为上帝,顾客也会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反之,如果你所提供的产品不是顾客需要的,即使你烧香叩头消费者也不会对你这个虔诚的信徒多看上一眼。


随着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与思想文化的多元,顾客的结构、特征与思想也变的多元复杂,这时我们似乎应该摘下顾客头上的上帝光环,以发现的目光,重新定义一下顾客的身份。顾客的身份可以有很多种,企业应该跳出固有的思维,发现目标顾客其真正恰当的身份,而利润也会随着你的这种发现与重新定义滚滚而来。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