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生超市,百姓永辉。
榕城发迹,剑指全国。东入上海,西至四川,北抵黑龙江,南达广东。18年沧海桑田,24省市激起浪花。
而今,站在潮头,回忆沉浮的岁月,撷取各地第一朵跳动的音符,这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个优美的旋律,演奏着奋斗的乐曲。有的是该省的首家门店;有的随着岁月的变迁,首家门店不复存在,留着编号最老的门店坚守着;有的既不是首家门店也不是编号最老的门店,却是最有故事的门店,它培养了无数永辉高管,承载了一代永辉人的梦想与追求。
不忘初心,每一座城、每一个店,都是我们奋斗的出发点,追逐着梦想与希望的方向。近期,同道推出“不忘初心,我们从这里出发”系列报道,讲述18年24省中“首家”门店的故事。
01云超一区福州屏西店:生鲜特色 成功基石
2001年3月,永辉超市福州屏西店——福州市首家“农改超”诞生,尝试将生鲜经营引入现代超市,永辉超市“生鲜”特色的经营之路也由此成功开启。不得不说,永辉超市如今的荣誉与成就,最初的沉淀来自屏西店的信心与激励!
18年来,这家仅1500平方米规模、开在福州屏西河边的门店,历经风雨洗礼,不断自我革新、换代升级,见证着附近居民生活的不断富足。
因势而起
“当年沃尔玛、好又多、麦德龙等洋超市突然出现在福州。” 在屏西店工作了17年的张海兰回忆,“我们超市也是在那时出现的。当时生鲜课分为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冰鲜和干货6个组,最早的时候,一半经营生鲜,一半经营其他商品。”
原来,“这里是自来水公司的两个生产车间改造而来,后因各自一半经营不便,才又把两个车间打通成一个超市的模样。”
时隔多年,张海兰还清楚记得,当时超市里还有一个地方专门卖内衣,“我结婚时的内衣就是在这里买的,32块钱,质量很好,穿了好多年!”后来,她结婚生子,等重回岗位时,内衣店变成了药店。后来,药店又被生鲜产品取代了。
“只有这里的超市供应生鲜、量大、价低!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连火车站那边的都来这里买。”2003年入职永辉的朱隆海刚刚20岁出头,他每天将西瓜、荔枝、白菜等不停地装卸,一车车地拉货、补货。
此前有媒体称:”永辉顺应了这一趋势,抓住了迅速崛起的契机,加快了生鲜超市的扩张步伐,参与接手改造农贸市场。“
升级改造 土超市变“洋”
穿过门店,径直向前,就是屏西店的仓库与办公区,冷冻仓库背后是水产临时养殖区,临近的一角是员工食堂。
这么多年,格局如一,只是“毛毡房”改成了砖瓦结构。对于张海兰和稍微迟她一些进入屏西店的龙桂花、朱隆海而言,他们对这里的一切都再熟悉不过了。
“当时的白菜都是用汽车一车一车拉过来的,五六个筐叠起来,人踩在凳子上面卖。”张海兰记得那时的火爆场景:一个人补货,一个人剥菜,一个人售卖,都忙得不可开交。
“这些年,变化最大的就是店面规范了,标准更加严格了。”蔬果小店合伙人朱隆海说,以前的蔬菜没有用保鲜膜包装,肉类也缺乏严格的检验。最初,永辉超市的采购方式也并不是自营和直采,而是传统的联营,这样,生鲜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且利润低。
不久,公司建立起专门的采购员队伍,直接与生鲜产地对接,屏西店完成了质的“变身”。
师夷长技以制夷。2006年,随着麦德龙超市引进国际先进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永辉超市也向其学习,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朱隆海说,现在每一只家禽类都需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条码里还需保质期以及质量追溯码等等,“在很多门店,顾客还可自助查询产品信息。”管理规范了,顾客购买也自然更加放心了。
软硬兼“升” 筑起腾飞
“这些年整个店面变化挺大的,以前经常是小面积逐步围挡装修、改造升级,并不影响整体营业。”朱隆海说,“最大一次改造是2005年“龙王”台风来的时候。”
“半人多高的水,整个店面都淹没了,造成了屏西店几百万元货物的损失。”
台风过后,屏西店进行了一次硬件设施全面的整改,加固了店外的栅栏、店内的货柜,同时把超市仓库旁边老旧民房整改为焕然一新的办公室。
丰富的生鲜品类,超乎寻常的新鲜度和天天平价的营销策略......不断创新、强化管理、讲求诚信,屏西店带给百姓一种全新的选择。
18年后的今天,以永辉独特的市场定位、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为内核的“永辉模式”已为人津津乐道,并早已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永辉超市发展成为以零售业为龙头,以食品工业和现代农业为两翼,以实业开发为基础的年营业额800多亿的大型企业集团。
沧海桑田。随着公司的发展,曾经青涩的小姑娘、小伙子如今都已步入中年,除了容颜的改变,他们还获得了个人的历练与提升,感觉最明显的当是荷包鼓了不少。当年不足千元的工资,现在已番了几番,而且,他们还积极加入公司的“合伙人制”项目,不再是公司的打工者,还成为共同的创业者,每月可以多拿到千元左右的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