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场玩家正在一窝蜂的涌向仓储店/会员店这条赛道,这个业态,有可能成为大卖场新的爆发点吗?
仔细盘点,仓储会员店备受关注也就在这两年。首先是老牌山姆会员店在国内市场的成功,在加大开店力度。而Costco的进入中国引起的火爆场面,看到国内消费市场的强大潜力。而后盒马X会员店、永辉仓储店、FUDI生鲜、华联、家乐福都集中发力。
Costco的开店速度也非常激进,2019年8月,大陆首家Costco门店在上海闵行开业,这个首店的火爆也直接看到了消费者的热度。Costco于是加紧布局,2020年Costco又相继在上海浦东、苏州高新区、杭州萧山拿地。目前其在华规划的7家门店。第二家门店开业在即,据悉苏州Costco会员卡开办首日超万人,打破了Costco首日办卡人数的全球记录。
永辉也在升级转型仓储店但非会员店。最新数据显示,永辉仓储店从今年5月首店开业至今,全国门店数量已经突破40家。由于仓储店模式仍于跑模型阶段,目前全国范围并没有明确的改店数量目标。
再如,麦德龙仓储会员店北京草桥店,就是物美大卖场改造。以及FUDI生鲜仓储会员店主要针对生鲜类目,今年5月,Fudi仓储会员店首店在北京南磨房开业,其生鲜占比达到70%。品类上还是形成了很大区分。
为什么大卖场巨头转向看上这个业态。
究其原因,还是这个模式在中国,形成了一些标杆效应。比如老牌的山姆,还有COSTCO、盒马X会员店等新进入者,业绩都表现很好。跟现在传统大卖场模式的乏力表现形成了对比。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至2020年,沃尔玛4年时间在内地关闭了80家门店。但是山姆会员店却在持续增长。2021财年山姆会员店同店销售额增长了10.8%,会员收入增长12.9%。
但仓储会员店并不是想象这么容易做成,越是风口期,越要冷静思考。
仓储会员店的核心
从关键词上很好理解这个模式。仓储会员店是在精简SKU,目前是参与玩家都控制在6000个SKU以内,以达到商品批量化,将利润让利给消费者。并控制商品的毛利率,大多的标准都在15%以内。而盈利的核心来源于收取的会员费,这样会员数量、活跃度、复购率等就是关键。
在核心品类方面。对于会员店而言,超低的SKU使得单个SKU的销量非常大,为了保证商品的生产及时。比如通常1个SKU会分配给若干供应链企业负责生产。
从SKU上看,COSTCO、山姆都保持在4000个左右。盒马X会员店目前超过3000个SKU,还会逐月增加新商品。
建立供应链优势是重要的一环。这样才能让利给会员。比如此前Costco亚洲区总裁张嗣汉的介绍,Costco非食品类的百货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的30%到60%,食品类则能低10%到20%。“每一个品项,我们都会和竞争对手比价。”
而盒马X会员店依托盒马的500 源头供应链与全球直采优势,以及本土化的品类优势等。
我们认为,未来市场竞争加剧,品类的竞争不仅会表现在深度,还会表现在宽度。几大平台会建立自己的独有的品类壁垒,但未来还要思考更全品类护城河如何建立?
自有品牌。自有品牌能很好的控制成本,从研发、设计、生产线、价格等都能够自主可控,保证了供应商品的质量,最终让将利润让给消费者。
自有品牌对于会员店尤为重要。盒马X会员店自有商品占比超过40%,并推出自有品牌“盒马MAX”。而山姆中国会员店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的商品已达700多款,自有品牌商品在销售占比中高达30%。
而以家乐福会员店预计的SKU将控制在4000以下,预计5年后在会员店会有1500个自有品牌,销售占比约35%。
长期来看,自有品牌的持续打造能力,特别是涉及更多品类的延伸,会成为会员店提升用户粘性的核心之一。我们认为,如果自有品牌在全商品的占比超过一半,其竞争力将非常明显。
不简单在哪里?3点来看。
我们从这3点来看:
1、模式不是简单的COPY复制,也不是大卖场的直接变身。
仓储会员店模式很早就纯在,而为什么到现在才开始流行?这背后有消费升级的因素。据波士顿咨询(BCG)报告显示,中国拥有6700万的中高收入家庭。这些家庭是会员店是准消费目标。同时还有较大多数的新中产阶层的崛起。他们的消费有更高的要求。
这也促使仓储会员店到当下的节点上比如受追捧。
同时也不是大卖场的直接变身。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尝试仓储店模式,但商品品类跟大卖场差不多,只是精简做大包装容量,比如,相较于卖场生态动辄数万个SKU,会员店会做精简控制在6000个以内单品,但如果这些单品不能与大卖场明显区隔开来,就没有特点,模式就只有其形。
当然这背后最重要考验的供应链水平和创新能力。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仓储会员店的业态一定要更具企业自身特点,各大玩家之间要存在明星差异性。但目前看,绝大品类还是雷同。同时仓储会员店与大卖场之间要形成互补性。而不是简单的翻牌转型。同时,仓储会员店也即将形成A、B、C等更多的版本,如山姆计划做旗舰店、城市中心店的尝试。
2、云仓或许会是标配?
线上 线下的即时配送,是新零售的竞争筹码。
目前盒马X会员店开启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不仅实现3公里半小时送达。而依托强大的配送服务体系将线上配送范围覆盖门店周边超过20公里。通过已有门店的分布式仓储,采用汽车直送和配送站接驳两种方式,可实现“半日达”。
以单店为原点的模式有很大局限性。
再看山姆的极速达。以线上购物为例,笔者在山姆目前很少去山姆门店,距离远。但每月的消费频次还是很高,就是依靠其云仓极速达配送,效率高。
去年底,山姆“极速达”上线三年,在全国22个城市设立了近百家云仓,单仓日均订单量比上线初期增长超10倍。运营成熟的山姆会员商店云仓坪效超13万元/平米。
实际上,站在消费侧来看,消费要的是快配到家体验,特别针对一些高频刚需的品类。但考验上商家的是云仓密度和自有或第三方即时配送的能力。而到店消费更多在于场景和特定商品必须门店体验购买。
云仓或许或称为其他玩家的一种参考。
3、仓储会员店如何持续满足购买欲。
仓储式会员店,除了商品的比拼之外,还能带来的消费价值是什么,服务是杀手锏。
我们认为这个服务其实包含非常多层的含义,从产品端、销售端、体验端,从到家和到店的场景等。比如到店的场,还会形成更多变化。目前我们看到大多数到店的场景仍是销售为主,未来一定是数字化、情感化、社交化的体验为主。这些的最终表现,会体现在会员店的会员数、复购率等上面。只有真正把“服务”做透,才能抓稳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