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们的新战场
阿里萝卜为剑,青菜为盾,电商大佬们正在菜市场打得不可开交……
今年年初,“美团买菜”上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把便民服务站开到了上海和北京。
3月,阿里的首家盒马菜市在上海开业,而归属于阿里系的饿了么更是野心勃勃的要把买菜业务从100成扩展到500城。
腾讯更是砸出了20亿的补贴,为定位于社区菜市场的谊品生鲜疯狂打call。
京东一看小伙伴们都如此积极,马不停蹄的推出了京东到家业务。
而作为京东老对手的苏宁,也是不甘落后,即将在苏宁小店APP中增加菜场模块。
除此之外,众多的生鲜电商巨头也纷纷选择入局,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永辉超市……。
在一瞬间,互联网买菜就成为了最新的风口。在第一时间便有人站了出来,扬言线上菜市场就是生鲜电商的“第二春”,更是生鲜电商突破目前窘境的最佳良药。
就目前的局势来看,菜市场是不是良药还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会一块难啃的骨头!
稍有不慎,所谓的良药也许就会变成致命的毒药。
线上菜市场究竟有多难?
骨头如果难啃,绝对是有原因的。
如果从烹饪的角度出发,不外乎两点:一是太大,二是没熟。
线上菜市场如今就非常符合这两点,所以就算是“牙口”再好的电商巨头也会牙疼!
“太大”说的是传统菜市场的体量,中国的生鲜零售市场在2018年有着将近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而传统菜市场消费便占据了7成,规模大约为3.5万亿元。
而整个2018年,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却仅仅只有2000亿元,占据整体的市场份额仅有4%,属于菜品消费的更是少得可怜。
从2012至今,生鲜电商已经发展了7年时间,可是却只吃到了些许碎末,要吃掉剩下的9成,真是任重而道远。
“没熟”则是因为线上菜市场尚未建立起成熟的运营体系,业务的拓展目前仍然处于不断试错阶段,有些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首先,就是菜品的质量难以保障。从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准确无误,如此才能确保商品达到消费者手中的质量。就目前来看,能够确保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线上菜市场寥寥无几,而达到要求的这部分生鲜电商则都是在做亏本买卖。
其次,是菜品消费群体的认知难以扭转。买菜的主力向来都是上了年纪的大妈大爷们,他们对于网购的热情并不高涨,热衷于眼见为实,在没有确保菜品质量的前提下,想要打动他们的芳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则是线上菜市场目前成本过高的问题。只是配送这一项,就需要付出比快递和外卖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另外还有对冷链仓储的高标准要求和前置仓的建立,每一项都是在烧钱。
而生鲜电商本来的日子就很不好过,此时加码线上菜市场业务就如同火上浇油。
连连败退的生鲜电商
生鲜电商在这几年里,看似发展的非常繁荣,可实际上处境却相当堪忧。
今年开始,生鲜电商更是发起了一波关店潮。
2018年,超级物种就因为亏损高达10亿影响了公司业绩,被母公司永辉超市剥离。今年7月4日,超级物种上海首家门店五角场万达店正式关闭。
盒马也没有好到那里去,2018年12月,海南盒马店开业3个月亏损972万,创造了单店月亏300万的惊人记录。
进入2019年,盒马因食品过期问题接连不断被投诉。
2019年5月31日,盒马昆山新城吾悦广场店也被正式关闭。
背靠着腾讯和阿里的两家生鲜电商尚且如此,其他的更是不用提了。
美团的7家小象鲜生店,如今已经关闭了5家,关店率超过了70%。
面对如此艰难的发展境况,生鲜电商们急需寻找到新的突破口,所以它们纷纷盯上了菜市场这块生鲜零售市场的主要领域,想要彻底翻盘。
可是在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的条件下,想要洗牌如今的菜市场格局,用线上菜市场来回血,很明显有些异想天开了。
线上菜市场本身便相当于生鲜电商业务的进阶版,地基还没打牢就想建立上层建筑,真的就能够码成高楼吗?实话实说,是不可能的,哪怕有了短暂的繁荣,最终也会轰然倒塌。
无人便利店的悲剧正在重演!
从2012年至今,已经差不多7年时间,可是对整个生鲜市场的渗透率却一直在10%以下苦苦挣扎。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目前入局生鲜电商的4000多家企业中,4%实现账面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只有1%实现了盈利。
现如今,已经有一大批生鲜电商倒牌,亏得血本无归。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生鲜电商的前辈—无人便利店,两者都是新零售概念下的产物,当初随着马云的一声令下,人们先是跟风无人便利店,而后再是生鲜电商,如今又轮到了线上菜市场。
无人便利店已经惨败收场,给了不少人以警醒,不要妄图跟随大佬们的步伐去试水。
可是在面对生鲜电商和线上菜市场这蹚更深的浑水时,还是有无数跟风者云集,想要分一杯这万亿市场的羹。
也许,下一个无人便利店的悲剧,很快就要开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