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企业慈善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参与社会救助,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亮点。福建永辉集团凭借企业对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把企业慈善文化纳入到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其创办的永辉慈善超市开启了由企业经营慈善超市的新型模式。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永辉集团创办慈善超市的原因,并探讨慈善超市的组织和运作的特色。希望通过研究永辉慈善超市这一案例,以此来探讨企业的慈善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和谐发展,从而加快企业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文化;慈善行为;永辉集团;慈善超市
一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企业慈善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参与社会救助,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亮点。福建永辉集团凭借自身的优势,创办永辉慈善超市,主动把企业慈善文化纳入到企业的经营战略中,使慈善文化与企业经营策略相结合,并在这一救助平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永辉慈善超市是福建省首家爱心慈善超市,也是国内第一家由零售企业独立兴办的慈善超市。它是由永辉企业集团投资兴办,永辉企业的供应商友情供给,并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非营利性的慈善超市,它的创办和运作突破了由政府或民间机构组织慈善超市的传统模式,开启了由企业经营慈善超市的新模式。
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永辉集团创办慈善超市的原因,并探讨慈善超市的组织和运作的特色。希望通过研究永辉慈善超市这一案例,以此来探讨企业的慈善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和谐发展,从而研究企业的慈善经营策略对于挖掘企业的慈善文化理念。这对于完善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二 永辉集团主办慈善超市的原因分析
对于永辉为何投入巨资经营慈善超市,我们可以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慈善经营策略以及企业组织文化等三个方面去考察分析,以此来探析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
第一、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我国步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不断增加,标志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已经大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这种社会不平等现状,往往会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慈善意识。有学者曾提出“生存势差-资源流动”的概念[1],来说明社会的不平等的现状,并以此作为个体慈善行为的社会基础。永辉企业正是看到了普遍“生存势差”的存在,才考虑到要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尽企业的慈善责任。
早在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为0.414,已达到国际警戒线水平,就被公认为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这一严峻的形式近几年来也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今年有专家通过研究预判,由于去年宏观走势过热,使得基尼系数会攀升至0.48;同时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我国当前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可能还要更高,这种贫富两级分化的严重态势已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面对社会的普遍“生存势差”,即同一时期社会个体生存状况的差异,当前主要体现在以收入两级分化为主体的经济差异。因此,当低势群体由于受到生存势差严重影响乃至遭到直接威胁,就会迫切需要处于高势的人或群体的帮助。处于高势的人也会有条件的提供资金,实物或劳务等方面的捐助,通过慈善救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群体之间的“生存势差”。
而这种捐助的过程就是一种由“生存势差”带来的社会资源流动的过程。永辉集团自2004年首期投入15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永辉慈善超市,用于救助福州市1500户特困家庭;以后每年投入均在15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加公益慈善支出。仅从2004年到2006年三年的时间,永辉集团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总金额达到1200万元。对于永辉的无私“善举”,永辉集团董事长助理翁海辉回答:“作为一家靠广大消费者的关心与爱护支撑起来的企业,为社会作为回报是应该的,这是永辉人对社会的感恩”。
第二、企业的慈善经营策略。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兼容论”与“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理论”的观点。[2]认为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发展经济目标不仅是可以相融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要把慈善捐助作为企业的战略经营策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也会改善企业的市场环境,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社会效益。永辉集团依靠企业的自身优势,把“人道主义”的慈善精神内化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积极倡导开展“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慈善活动。而这种慈善 “善举”,更多的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策略上,使企业慈善意识与企业经营战略的相结合。
慈善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是企业体现社会责任的一种境界,它能够使慈善效果最大化。永辉集团本着“民生超市,百姓永辉”的市场经营定位,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没有忘记企业的社会责任。2004年底,永辉企业经营的超市门店总数达到 50 家,并遍布于各省市,进入全国超市零售业百强行列;今年永辉集团进入“2007年度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前45强。永辉集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也用真情默默地回报社会:自从2004年创办永辉慈善超市,并逐年增加慈善超市的公益支出,扩大社会救助群体,去年慈善救助面达2000户;今年又出资187.5万元救助2500户困难群体。
永辉集团作为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没有只停留在强调经济生产,销售产品的环节上,也时刻树立起反哺社会的公民责任。张轩松董事长曾多次提到过一句话:“一个商业公司能以慈善命名,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自励”,慈善活动已经成为永辉集团企业文化、经营战略中必不缺少的一部分。
第三、企业的文化理念。卡尔•波兰尼在《大巨变》中提出了“嵌入理论”的观点,并以此来批判企业“唯经济论”。他认为, 当经济活动嵌入于社会结构时,“风俗习惯、公共义务、政治权威、法律行政要求、社会认同等构成的社群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文化也嵌入到经济活动,并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
借用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策略是相互嵌入的互动结构,企业不能只顾牟取最大化经济利益,还要必须兼顾社会关系,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这种企业经营理念是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必可少的导向作用。因此,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文化。永辉集团自创办以来始终积极倡导“融合共享、成于至善”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把经营慈善超市、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策略中,把“民生超市、百姓永辉”作为企业的市场经营定位。
永辉创办慈善超市的文化理念已经深深嵌入并体现在企业结构之中。永辉集团每年都支出几百万注入永辉慈善基金会,不但通过慈善超市等各种公益活动积极救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且也时刻关怀企业30%的贫困员工,使企业员工感到企业的温暖。永辉集团从自身零售业的市场优势出发,尽自己的能力而为之,积极承担其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已经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感恩回报精神嵌入到企业文化的主旋律。
三、永辉慈善超市组织和运营特色
永辉集团是一家以经营生鲜农产品为主,日用百货、服装鞋帽为辅的民营商业零售企业集团。作为国内首家由零售企业经营的慈善超市,它的创办和运作突破了由政府部门、民间机构主办或合办经营慈善超市的传统模式,开启了由企业经营慈善超市的新模式。 本文将从经营主体、救助对象、功能特征、物资来源、物品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永辉慈善超市组织和运营特色。
第一,在经营主体方面,永辉慈善超市是由永辉企业发起主办的,它突破了由政府或慈善组织经营超市的传统模式,它的创办和运作开启了由企业经营慈善超市的新模式。国外的慈善超市,如“好意慈善事业组织”是由非营利机构开办的一种免税“公司”,其经营主体是没有政府参与的非政府组织。而国内的多数慈善超市的产生、起步以及发展也具有较强的政府色彩。[3]尽管上海的慈善超市是由上海慈善基金会这一民间组织,为探索慈善帮困之路而采取的新举措,但也是在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况且,民政部所下发了的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也是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这是从经营主体上与其他慈善超市的显著差异,是永辉企业慈善超市的一大特色。
第二,在救助对象方面,对于被救助的困难群众,首先由福州市民政局向永辉企业提供城市低保户的名单,经过永辉集团的严格考察,核实后确定最终的救助户数。永辉慈善超市以发放爱心购物券的方式,让低收入群体凭借“永辉爱心卡”,直接到慈善超市领取超市提供的生活物品。每年向全市千余户特困户提供每户每月不低于50元额度的商品(春节、中秋节、国庆节所在月份另加50元购物券)。永辉每年支出均在15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加公益慈善支出,2007年救助面达2000户;2008年出资187.5万元救助2500户困难群体。其救助对象基本上是以鼓楼区为主,还有部分临近的县市的困难群体。
第三,在功能特征方面,永辉慈善超市具有以下的特点和功能:它为贫困家庭提供了一种经常性的、人性化的互动救助平台,这比传统的、短暂性、单一性的被动慈善捐赠方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调动社会的捐赠意识、培育社会慈善文化,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的优势;它使慈善行为纳入到永辉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中,是企业慈善策略和经营发展的相互融合。
第四、在物资来源方面,永辉慈善超市在企业独立维持超市运营的同时,也积极发动一些供应商为慈善超市提供商品,这是永辉慈善超市吸纳物资的显著特色。尽管永辉慈善超市还没有得到更多社会团体、普通市民的捐助,但却通过自身零售业的优势,发动一些供应商企业间接的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永辉企业鼓励供应商捐献商品或低价供应原料、商品,这些物资都会放到慈善超市来救助贫困家庭。虽然,几乎所有的供应商只在慈善超市开张之时象征性地捐献一些存货,在上了“捐献光荣榜”后,便没有下文了。但这毕竟是永辉吸纳物资来源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慈善超市“单打一”的尴尬局面。
第五、在物品特点方面,与其他慈善超市广泛接受社会各界捐赠、获得社会物品不同,永辉慈善超市的物品,基本上是永辉百货公司自己加工生产的“轩辉”牌产品。这与永辉百货公司的商品一样,但价格要相对低一点。而且这些物品也基本上都是生活必需品,如:米、面、油、水杯、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食物。永辉企业创办慈善超市,其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与其他慈善超市接受社会捐赠的“二手”、“闲置”的旧物品相比,标有“轩辉”牌产品,必然是永辉慈善超市的特色所在。
四、小结及思考
谈到慈善,很多人想到的仅仅是捐款捐物,但永辉集团则不断关注民众的实际需求,并成功地创新了慈善公益事业的模式:开设了福建第一家慈善超市,并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设立专项公益资金。永辉企业把企业慈善文化融入社会,参与公益活动的救助平台,已成为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效形式。
可以说,永辉集团在紧紧围绕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的凝聚力开展企业慈善建设,关爱弱势群体,并积极回报社会,不但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对永辉的认同。在2006年,张轩松喜获第二届福建青年创业成就奖;永辉集团也荣登《2006年度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董事长张轩松先生成为入榜的13位闽籍慈善家之一,创造了中国零售业的一个奇迹。总之,永辉集团经营慈善的现代模式不仅救助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展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慈善超市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制约慈善行为的因素还依然存在,如,公民普遍还不富裕,中等收入以上的社会群体毕竟是少数;慈善还停留在“政府责任”的传统观念上,还没有树立一种“企业公民”的普遍责任意识;慈善捐赠法规、政策还依然存在着滞后性,无法激起企业、个人的捐助热情等等。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永辉慈善超市的经营现状:永辉凭借对社会的责任感、独自支撑慈善超市的运营。由于慈善的社会参与率比较低,永辉慈善超市还停留在直接救助模式的层次上,自然无法达到市场化 的运作模式。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喜悦的变化:市民对慈善的认可比较高,据笔者访问调查,大部分的市民愿意捐献自己闲置的生活物品救助低收入群体,只是还不知道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实现;企业的“公民意识”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永辉企业也积极倡导供应商加入慈善活动,如鼓励部分供应商向慈善超市捐献商品或低价、平价卖给慈善超市。更让人欣慰的是,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法》,使企业公益捐赠免税比例从3%提高到12%,将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纳税扣除额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这必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募集的公信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总之,改革开放推进了永辉集团的慈善文化建设,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企业慈善文化永辉慈善超市是永辉企业参与公益行为一个新的亮点。尽管,这一救助平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但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慈善经营战略以及企业组织文化的优势,必将不断克服慈善运营中的各种困难,实现慈善超市的市场化模式。永辉人坚信:“只要永辉企业的旗杆不倒,永辉慈善的旗帜将继续飘扬”,并最终为更多的百姓谋福祉。
注释:
[1]刘新玲: 《论个体慈善行为的基础》,《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82
[2]陈宏辉:《战略性慈善捐赠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2):39
[3]高功敬:《慈善超市的运作模式--济南市慈善超市的个案分析》,《社会科学》2006(3):126
参考文献:
[1]谢卡佳:《Thrift Shop—美国社区的“爱心超市”》《社区》2004第4-7期。
[2]李雪萍、陈伟东:《社区慈善超市:慈善为本,市场为径》,《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3]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0页。
[4]杨鹏:《以公众参与冲破慈善围城》,《科学时报》2005年7月17日。
[5]郑功成:《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人民日报》2005年7月8日
[6]孙京江:《“慈善超市”面面观》,《社区工作》, 2004(11)
[7]费湘军:《“慈善超市”―路在何方?》,《江苏商论》,2005(5)
[8]方素琴:《慈善超市: 敢问路在何方》,《中国减灾》 ,2008(1)
[9]韩全永:《如何经营管理“慈善超市”》,《社区》2004年(6)
(作者:王伟、刘新玲,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