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发布时间:2012-11-06 |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国际上的共识是食源性疾病才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杀手。在食品安全专家眼里,食源性疾病的危害远超违法滥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食品化学性污染。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国际上的共识是食源性疾病才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杀手。在食品安全专家眼里,食源性疾病的危害远超违法滥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食品化学性污染。
日前,2012年ICMSF—中国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来自全球各界的400余名代表围绕着大会主题“控制微生物危害,保障消费者健康”进行了深入研讨。国内外专家一致呼吁: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应尽早加大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对于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中国2011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显示,我国平均6.5人中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三大敌人依次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残、兽残、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化学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有关领导在大会报告中表示,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测内容包括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及食源性疾病监测。2012年在国家、省、地(市)和县的2854个疾控机构实施食物中毒报告工作,在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65家县级以上试点医院设立了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点,并启动开展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建立国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
2012年9月25日,卫生部公布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征求意见稿。该标准将在正式发布后6个月施行。与会专家表示,这是中国首个规范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有效控制食品中的致病菌污染,从而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新标准对于行业中小企业来说将是一个考验。
针对我国食品微生物管理现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认知难已成为管理中的难点之一。我国的消费者,甚至许多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并未能深刻理解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为此,与会专家倡议,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必须与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相结合以保证消费者的信任,最终构筑全球食品保护共同体,促进全球的食品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