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超市负责人昨来本报接听热线,并为4名超市义务监督员颁发证书
昨日,来自兴万家、人人乐、家乐福、新一佳、华润万家、岁宝百货、吉之岛等7家大型超市的主管人员来到本报,现场接听民生热线。 而有关食品安全和超市消费的问题成了市民们关注的焦点,本报选出的4名义务超市监督员昨日也正式上岗。在接听现场义务监督员和各大超市的主管人员还现场开展了一场对话。
接听现场:超市义务监督员正式“上岗”
“我愿意义务担当这个‘挑刺’的角色。”市民谢俊青和其他五位普通市民被选为“超市义务监督员”,在接听热线开始之前,由各家超市代表为其中四名颁发了证书。作为第一批超市义务监督员,他与三位市民参加了此次现场会。
“我自己做物业管理工作,对于服务行业非常有兴趣。”谢俊青自称擅长法律,对于各家超市特点颇有研究,他表示非常关注一些新鲜食品的保质期限,以后会以食品安全为监督方向。“我还会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来监督,向超市提意见,拿到这本证书,它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以后我消费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发出的是更多消费者的声音。”
记者了解到,深圳6大区招募的百名义务安全消费监督员,将义务在超市内进行监督,假劣品、过期货都可以向超市曝光。而监督员黎永江也对于身上多出这样一个角色充满了信心,他告诉记者,本身就懂得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平时对食品安全、消费安全的问题也相当关心,所以对超市义务监督员很感兴趣。他举例说,有的超市把两天前的鱼,甚至是死鱼,打包以后再出售,他有一次在超市买了条包装好的鱼,回家拆开包装后,那条鱼居然已经发出异味。他次日去超市购物时就对商场的售货员或者超市负责人反映,以免再出现类似的事情。“以后直接和商家进行反馈与交流,那就更有代表性。”监督员姚正军也表示,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商家能进一步加强对商品质量的重视,同时,通过媒体的宣传让消费者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监督员谈漫琴表示希望消费者的每次购物都有保证,天天都是“3·15”。
热线电话大多涉及食品安全
今天热线电话源源不断,而食品安全继续唱主角,“毒水果你们那里怎么辨别啊?”吉之岛龙岗店长郭振宇和人人乐质检部宋会荣都接到了来自市民的咨询电话,近来毒水果的话题在市民中备受关注,“我们水果没有问题,绝对可以放心。”两代表都对市民的担忧进行了耐心解释,“现在市民的自我维权意识很强,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
人人乐代表宋会荣接到的热线电话,是有关消费者如何放心买和食用该超市熟食的问题。她解释道,该超市是从原材料抓起,实行“以销定产”的方式进货,因此熟食几乎每天都没有剩余,即使有,超市也会通过其他途径处理掉,一定不会把前一天的熟食放到第二天的货架上。一旦发现有问题可以直接向现场值班领导投诉,“监督员的作用就是监督我们的服务,我们非常支持。”
而兴万家代表肖昌华也接到了两个咨询电话。一个是关于该超市香烟的进货途径,他告知对方,该超市的香烟都来自深圳市烟草局,是正规途径,而一般正规商场的香烟来源都比较可靠,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他接到的另一个咨询是关于该超市的生鲜产品。肖先生表示,该超市的生鲜产品的条码上都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一般情况下,保质期3天的甚至两天过后就会撤架,生怕会出现安全问题。
“关外有超市竟然用糖当零钱找给市民,好,我们给你记下来了,你可以投诉给消委会,或者我们帮你转给媒体。”兴万家行政经理郑建伟接到这个报料立即转给本报记者,原来这位市民从一家名为“天天乐”的超市买完商品,柜台竟然以5毛钱以下没零钱找,用糖来代替,这让市民非常气愤。
部门说法:市民维权要收集利己信息
市消费者委员会宣传部部长熊汉东昨日也来到现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从消委会接到的有关超市的投诉案例当中来看,较大部分投诉来自食品和日用品问题,其中以过期变质的投诉更为集中,“事实上,食品销售有两个环节,在商场销售出商品前,商品品质由商场决定,但销售之后,消费者也要承担起储藏责任。”熊汉东解释道,有些食品商场购进后自身没保存好,在售出之前就出现问题,消费者应该在挑选时睁大眼睛,一旦开启后发现问题,要善于收集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比如立即通过销售小票找回销售方寻求赔偿,或者向消委会投诉。“越早发现问题越有利消费者。”
“但有些市民不太懂得储存食品,将食品买回去开封后,时间一长容易变质,但是最后他们却将问题责任推到了超市身上。”熊汉东提醒市民在选购一些保质期较短的事物时,切忌放置太长时间,尤其是在潮湿季节,食物更应该注意保持干燥和新鲜,最好尽快使用。“超市自身要有化解市民投诉的能力。”熊汉东回忆道,去年一年来自各大超市的投诉不少,但是个别超市自身就平复了上千个投诉,这说明超市本身非常重视客服,给市民留下了好印象,返头客也多了。“不少市民遇到问题就态度过激,而商家凭借信誉做生意,双方矛盾容易激化。”作为消委会也希望能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化干戈为玉帛,“所以义务监督员适时监督市场,可以有利于化解市民和超市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