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一家超市水产品柜台标注着产地,却很少有超市会标注养殖鲜鱼的鱼塘。新民晚报记者陈梦泽 摄
记者昨天报道的《预加工肉馅超市将禁售?》聚焦近日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引起“马大嫂”们的密切关注。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专家普遍认为,涉及到追溯信息的完整、全覆盖,技术上会要有些投入,但更主要的是超市增加的成本如何消化。
正方:取消散装大势所趋
生鲜食品的销售渠道规范管理,减少预加工和取消散装是大势所趋。这是记者和上海市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志英交谈时被反复提起的一个观点。马志英认为,《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迈出了一大步。“虽然涉及到消费习惯,关系到成本问题,但是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控制生鲜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我认为都是必要的。从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来说,都是应该的。”
上海鼎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山认为,该新规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严”,主要是它的规定被超市业界和消费者感觉超出了现阶段实现的可能,而且其惩罚规定也是相当严格。但实际上,该新规于去年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一脉相承,是从细分领域贯彻,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
“超市可能会喊冤枉,说为什么从我这里先开始执行。可我觉得这在更大范围下来看,这是公平的。”赵山律师坦言,由于超市是食品销售过程中工业化程度、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渠道,先易后难可能是政府主管部门考虑的一个选项。而且,一旦规范后,消费者必然会“用脚投票”。马志英也表示,超市有连锁规模效应,“跑量”容易消化成本,所以超市经营者会在经营规范和增加成本两者之间作出取舍,消费者也有自己的判断力。“哪家卖的东西是安全的、放心的、可追溯的,哪家是存在疑问的,我愿意买哪种。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倒逼其它销售渠道走向规范。”
反方:现实情况困难不少
当然,不少超市对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新规还是持有保留意见。记者大致归纳,集中在以下几个焦点问题上。
首先,新规的规定主要是为了建立生鲜食品的完备追溯体系。但是,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人士直言,连锁超市部分生鲜一直和一些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合作,详尽标注的难度并不大。但是,超市还有很多生鲜产品是和第三方经销商、代理商合作的。“经销商、代理商本身和生鲜原产地就是层层代理合作的模式,尤其是进口生鲜食品。我们作为超市经营者来说,本身也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便是国产的生鲜,比如果蔬和水产品,不少都是从大型批发市场采购来的。对方顶多是提供一个大致的产地信息。而且超市不少生鲜食品都是前一批、后一批混卖的。”
而另一位超市经营者表示,如果要层层追溯下去,收集非常细致的生产信息,那么就需要在采购之余花费额外的人力、物力,这些只会助推生鲜食品本身的生产成本。
其次,追溯信息的真实性核查,将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项新规本身的出发点是让超市生鲜食品标签细化,便于调查和追责。不过,要防止敷衍了事、蒙混过关甚至借机涨价。”一位超市人士也向记者“叹苦经”。严密的追溯体系,现实操作起来非一朝一夕之功。况且中国是个大国,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新规执行起来是否需要考虑地区差异、行业分别、品类特点,这是主管部门出台新规应注意的方面。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