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市的蜜桔特价1.6元一斤、海蜇头特价8元一斤”,10月底的一天,在沈阳市怒江北街上鑫福隆生鲜超市内,门口特价摊位七八个顾客正等待着售货员称重计价。超市里面则是另外一幅热闹场景:明码标价的时令蔬菜、水果、肉禽和米油,统一着装的售货员,和大型超市一样的机打明细小票,每个区域的收银台前都排着三三两两的顾客……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鲜为人知是,这家大型连锁生鲜超市在开业的三个月内已经“挤掉”了周边500米范围内的2家蔬菜店、2家水果店和1个水果摊位。
近几年,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沈阳市内生鲜超市可谓遍地开花,并在大型连锁超市和早市农贸市场的夹缝中成功逆袭。据统计,目前沈阳约有生鲜超市500家。那么,这些生鲜超市经营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记者近日走访了当地的印双杰生鲜超市、银达利生鲜超市等14家连锁或者规模较大的生鲜超市发现,这类超市在实际运营中“冰火两重天”现象异常突出。
便捷与低价受宠
下班时间,沈阳市长江北街的地利生鲜超市门前早已排起了长队,一楼水果、蔬菜、糕点、零食摊位以及二楼的鲜肉、家禽、水产摊位前都已挤满了顾客。“每天早起去早市买菜对上班族来说不太现实,开车去大超市又是停车难,步行或者乘公交的话,拎回来会吃不消。有了生鲜超市,步行5分钟就到了,太方便了”,自从家附近的生鲜超市开业后,市民刘远萍已经成了这家生鲜超市的常客。
作为传统农贸市场与现代连锁卖场的衍生物,生鲜超市是指专业从事生鲜经营并结合现代超市经营理念的专卖店、连锁店,其类似于家电超市、建材超市,既具备了超市现代的管理方式又具有生鲜消费的广阔市场。具体来看,生鲜超市一般会建在小区周边或开在社区内,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内,辐射半径达到0.3平方公里,以所在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
记者走访14家连锁或者规模较大的生鲜超市发现,几乎每种食材都要比市场价低很多,门店外推出的特价产品,例如2元一斤的鸡蛋,价格甚至不足市场价的一半。
记者了解到,由于生鲜超市连锁规模较大,往往可以压低进货价格,与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相比会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沈阳新得利生鲜超市工作人员李健告诉记者,自己的果蔬供应中有一部分是直接从当地农民手中拿货。李健说:“低价促销也能赚钱,超市讲究的是综合利润。大宗进货价格有优势,成本价销售或者亏本销售往往可以吸引消费者、提高知名度,其实一些不被熟知的果蔬加价还是很高的。”
沈阳市服务业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农超对接”是超市直接与农业合作社对接。也就是说,传统模式下,蔬菜从田间到市民的菜篮子必须经过农民、农业合作社、一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等流通环节的逐级分销,而“农超对接”则省掉了中间环节。因此,与传统模式相比,农产品的价格会低20%~30%。
据统计,沈阳市目前约有常住人口810万。2011年,沈阳市依据城区常住人口每万人建1个1000平方米菜市场的配置标准,打造了“10分钟步行买菜圈”。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沈阳市登记的个体水果店(超市)有275家,但处于开业状态的仅为166家,其余都处于注销或吊销的状态。另外,到2016年底,生鲜超市闭店比率将达到一半,“每天都有开业的,每天都有倒闭的”已成外界对当前市场现状的形象描述。
记者了解到,闭店的绝大部分是规模较小的单体生鲜超市,相反,大型连锁生鲜超市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例如,2003年成立的印双杰生鲜超市现有71家门店,分布东北三省各市,地利生鲜超市则北京、沈阳、哈尔滨、贵阳等地拥有150多家门店。
经营“冰火两重天”
看着眼下不少生鲜超市生意火爆,2015年,杨政在沈阳市于洪区开了一家“夫妻店”。
6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房租1年4.8万元,购买冷柜、货架、收银机等设备花费3.6万元,加上办证、交税等各种费用一共投入12万元。由于该店附近没有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刚开业时生意十分火爆。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今年4月附近一家大型连锁生鲜超市的开业,该店客流开始严重流失,现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进货量太大,水果蔬菜容易变质腐烂,进货量少又满足不了顾客需求。我们找到农户想搞‘农超对接’,农户们都不肯,说起码门店要在20家以上,并且要有固定进货的生鲜超市才肯对接。所以我们只能去果蔬批发市场进货,进价自然高。”杨政说。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数据统计,零售企业的果蔬采购渠道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主。有42%的连锁零售企业以批发市场为主要采购渠道,16%的企业以固定基地为主要采购渠道。
事实上,产品的新鲜度可谓生鲜超市能否吸引客户的关键。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生鲜食品的腐坏率超过35%,肉类和鱼类产品的腐坏率在10%~15%之间。2011年,辽宁省曾出台相关政策,对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超市,支持冷链系统、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最高补助150万元,这让很多大型连锁生鲜超市受益颇多。然而,单体门店的生鲜超市就没那么幸运了。
“冷藏库、低温运输车,还要有相关方面的人才,小型店铺根本没有能力配,只能依托第三方运输,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品鲜生鲜超市的老板李心蕊经营了11年,店铺经营状况“从赚钱到维持再到亏损”,如今已经难以坚持下去。
李健告诉记者,新得利生鲜超市有自己的低温运输车和冷藏库,他们通过在店面之间调动果蔬品,将其他店面存量大的果蔬品拿到存量小的店面去卖,从而可以大幅降低损耗率。
大型连锁能否成为出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伴随着大众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饮食类购物的方便性和即时性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生鲜超市提供蔬菜、调味品、水产、肉蛋禽类等产品,实现一站式购齐,满足了很多上班族的需求,前景十分广阔。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生鲜超市约有5万家。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连锁超市品牌的增多,生鲜超市竞争加剧,生鲜超市只有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才能获得竞争话语权。此外,店面越多,品质越好,也越容易被消费者认同。因此,大型连锁可谓生鲜超市未来发展之路。
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其中的主要支撑观点是:从市场容量来看,目前可以容纳多个生鲜连锁超市存在,因为生鲜超市的出现扩大了客户群体,例如可以为那些没有时间去早市、又没时间去超市买果蔬的人群提供便利,从而开发了潜在客户的数量。但是市场总有饱和的时候,当价格不占主导地位时,产品质量与个性化服务将成为取胜的关键。
长远来看,生鲜超市市场未来或将逐渐趋于精细化,各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专属领域。例如,印双杰、新隆嘉等生鲜超市更倾向中低端市场,选址多在老旧小区附近,更喜欢用低价促销的方法去招徕顾客。安邦海得、鑫福隆、梵西生鲜超市更倾向中高端市场,选址大部分在高档小区附近,更倾向于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去留住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