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里平价菜的价格和市面上差不多,有些菜卖得比菜市场还贵。”曾在大理石路社区生鲜直销点上班的一位员工说,“直销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有时还会拖欠员工工资,只好选择辞职。”截至记者采访时,她仍有半个月的工资没有领到。
说起曾经的平价生鲜直销点,“实惠”、“新鲜”、“方便”是大家想到最多的词。为何曾经颇受市民欢迎的社区平价生鲜直销点让员工如此灰心?这些直销点目前的生存状况又如何?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社区生鲜直销点了解到,直销点普遍存在菜价偏高、品种偏少,竞争力弱等问题,目前全市约有30%的生鲜直销点已经关门歇业或名存实亡。
现状:直销点品种少竞争力弱 “平价菜不平价,不少菜的价格比菜市场的还要高。”家住黄山冲的李阿姨说。虽然她家对面就有社区生鲜直销点,但她却鲜少光顾,而是去大营坡的菜市场买菜。
不光是李阿姨,家住朝阳洞路的倪先生也倾向于到菜市或者超市里买菜。“去年,我还常去直销点买菜,但直销点菜品越来越少,有些菜比超市和菜市场还贵,现在我基本上不去直销点买菜了。”
“其实,刚开始时平价蔬菜店因为距离近,又便宜,卖得特别火,顾客也很多。但这几个月却每况愈下,收入一直在下滑。”大理石路社区生鲜直销点负责人介绍,去年直销点的平价蔬菜有50多种,现在只有20种左右,营业额也由最初的每天一千余元,下滑到现在的四、五百元。
她透露,因为供应直销点蔬菜的基地生产的蔬菜品种和数量有限,一些蔬菜品种直销点要到批发市场去批发,所以一些蔬菜的价格降不下来。同时,基地配送蔬菜的价格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不好,送菜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有时下午两点多才送来,等打理好,早就错过销售的黄金时间。”
当天,记者来到大营坡菜场粗略看了一下,这里的蔬菜品种超过了50种,同时,蔬菜的新鲜程度和价格都比直销点里有优势,如同等质量的茄子在菜场里卖1.5元,直销点内卖2.1元。
调查:152个平价直销点三分之一已关停 从街头“平价早餐车”到社区“平价蔬菜店”,贵阳市推出了多项工作举措,希望打造“亲民物价”,把市民的生活成本降下来,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但目前的状况是:一边是市民的“平价需求”,另一方却是直销点的“门可罗雀”,究竟原因何在?
“平价菜没有价格优势,就吸引不来顾客,现在直销点每天都有很多菜卖不出去。”海马冲社区生鲜直销点负责人冯雪丽说,销售量提不起来,利润本来就不高的平价菜便成了鸡肋。
大理石路超市的陈女士介绍,超市平均每天的销售额在2000元以上,平价菜的销售额占不到两成,且利润很少。她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天,超市在生鲜区上花费的成本是120元,按每天平价菜销售额500元算,利润却只有20块。这样一算,超市每天要亏损100元。
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不少规模较小的直销点已濒临“倒闭”。位于南明区沙冲社区茶花广场的一家社区生鲜直销点大门紧闭,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的货框上已经没有货品。附近居民介绍,这家直销店已经连续几天没有营业了。负责给该直销点配送蔬菜的司机说:“这个直销点已经艰难维持营业几个月,因为实在撑不下去最近才关的门。”
这不仅是个例,记者在我市多家社区生鲜直销点都见到了相同的情况。贵阳市商务局相关人士透露,我市去年共开设社区生鲜直销点152家,关停的直销点在近50家,存活率仅在六成左右。
探究:困于资金短缺经营模式待改善 生鲜直销点为何会面临如此尴尬境地:
“这与财政补贴不足有很大关系。”大理石路社区生鲜直销点负责人说:“生鲜直销点的前期投入比较大,但当时因有财政补贴的支持,所以总体上还能维持经营。而现在直销点拿到的补贴资金只有30%,又因为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对直销点的影响被不断放大。”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贵阳市商务局。该局市场体系建设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生鲜直销点获得的续拨补贴为120万元,平均每个点1万左右。记者粗略估算,平均每家直销点蔬菜的日销量在300斤以上,一年能卖10万余斤,按照每个直销点1万元的补贴计算,平均每斤蔬菜只有0.1元的补贴,这对于直销点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平价蔬菜店的平价“底气”,是源于蔬菜直接从基地运送到直销点,减少了中间环节,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但知情人士透露:“现实中,很多蔬菜基地的蔬菜品种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直销点只能到批发市场进货,加上运输成本,部分菜品的价格就会偏高,甚至可能高于市场价格。”
当问及下一步直销点的发展方向时,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处工作人员表示,因为社区生鲜直销还处于摸索阶段,后续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他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