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摆上货架
不久前,正在家乐福排队等待结账的杨女士发现,一排图案精美的家乐福购物卡被摆在了收银台前面的显眼之处。这让杨女士颇为惊奇,因为把购物卡摆在大卖场里出售的情形她还是头一次见到。
家乐福货架上的这批购物卡的面额分为200元、500元和1000元三种,卡面上的图案设计显然是费了番心思,有的融入了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元素,还有的是清新的卡通风格。
不过,购买这样的购物卡并没有折扣,还要支付4元的工本费。对此,家乐福国展店购物处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货架上的购物卡定位为“礼品卡”,走的是零售结账,目前还没有折扣。即便是团购预付卡,也需要满5万元才有一定的折扣。
那么,将预付卡摆上货架的初衷和卖点又是什么呢?家乐福预付卡的服务商是上海银商资讯有限公司,该公司总裁弋涛同时也是中国商联会商业预付卡规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弋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除了家乐福,燕莎、华润万家等零售企业也开始将购物卡作为商品来销售。“商品化的预付卡针对是个人消费者,用途是送礼,这与福利预付卡有所区别,也是多数企业新开辟出的销售渠道,目的是为了提高销量。”
至于尚无折扣的现状,弋涛认为预付卡商品化的趋势刚刚开始,在初期各种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企业还无法让利。不过,未来逢年过节,预付卡必定会像其他商品那样打折促销来吸引消费者。
规范管理促成商品化
单用途预付卡从“灰色地带”走向超市货架,离不开背后预付卡管理向规范和合规的努力。
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预付卡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在剔除批发行业、通讯、装潢等预付卡渗透率极低的商品品类,2012年,中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发卡规模为9527亿元。
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预付卡市场。但长期以来,整个预付卡行业缺少有力的监管。弋涛透露,此前一旦发卡企业发生恶意卷逃资金的情况,最终承担损失的一般都是已提前预付款项的消费者。
去年11月1日,《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要求发卡企业需要将20%-40%的发卡资金进行第三方存管。随后商务部及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陆续推动发卡企业的备案工作。截至今年5月,全国已有2000多家单用途预付卡发卡企业完成备案。
预付卡的规范带来了个人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卡企业将预付卡作为一种商品进行管理和出售,比如相应的主题卡、节日卡在实体门店或互联网渠道进行出售。预付卡的商品化、主题化趋势逐渐显现。”弋涛说。
多方从中受益
弋涛认为,无论是国家、发卡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可以在预付卡商品化中受益。
“从国家层面上看,预付卡商品化可以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对发卡企业来说,这是对预付卡个人市场的开拓,锁定更多的个人消费,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沉淀资金;对消费者来说,商品化的预付卡更加精美,还有鲜明的主题,作为礼品送给长辈和朋友也更有意义。”弋涛说。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在美国,预付卡商品化已经成为惯例。零售企业既可销售自家的预付卡,也可出售其他企业的卡。不同企业卡的折扣力度也有所不同。
从去年开始,上海银商资讯在南宁的部分超市设立“买卡啦”柜台,帮助商家销售各种预付卡,专业售卡的“买卡啦”网站也正式上线,成为第一个多卡种的互联网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