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百货业、大卖场并驾齐驱的三大传统零售业态之一,便利店选址多以居民小区、临街商品以及交通枢纽地段,鲜有入驻购物中心的案例。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香港和台湾,7-11与购物中心合作的情况经常出现。“便利店进驻购物中心无可厚非,只要双方的客流定位一致即可。”北京好邻居便利店原总经理方飞跃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在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杜鸿看来,7-11入驻购物中心意味着锁定大都市的CBD商圈顾客群的商务型便利店模式日渐成熟。
各取所需
记者注意到,在凯德mall太阳宫和朝阳大悦城的7-11门店,均开设在购物中心一层,通向购物中心和街道都有进出的门,方便消费者经由店里进入购物中心。与购物中心其他商户不同,7-11采取24小时经营。
为何要选择落户购物中心?凯德mall太阳宫有关负责人表示,凯德购物中心周边社区和写字楼众多,有太阳宫社区、国际村社区、芍药居社区,还有包括壳牌公司在内的多个写字楼,平时人流量较大。同期进驻购物中心的还有中国银行(2.96,-0.03,-1.00%)营业厅,这样来购物中心的消费者,可以满足其便利商品的需求以及银行业务的办理。
朝阳大悦城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朝阳大悦城是一个综合体,自2012年升级改造后,还没有便利店这样的业态进驻,购物中心如今开通了地铁,儿童业态完善、周边的公寓客流众多,运营状况和人流的提升受到了需要大客流的便利店的认可,便利店可提供给购物中心的员工、消费者以及周边的写字楼人群早餐和简便午餐的需求,晚间的电影院散场和KTV消费的顾客,在走出购物中心时,也会经由7-11,这也给便利店提供了一部分顾客。
7-11进驻购物中心反映出我国新一代购物中心的特征。“在以往,购物中心无非就是百货 超市,外加一些餐饮构成。如今,购物中心在功能上更加精细化,偏向休闲、娱乐,真正实现了一站式购物。比如,在购物中心引进便利店,可以给消费者提供购物之外的饮料、即食商品,更加方便消费者购物,同时也起到了吸引客流的作用。”方飞跃告诉记者。
“7-11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与购物的定位较为吻合,一些新建立或者改造的购物中心引进7-11,可以起到吸引客流、借势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购物中心又可以给7-11带来更多的客流。”杜鸿表示。
购物中心往往位于都市核心商圈,并有良好的硬件和服务,其租金也相对较高,这是否会成为便利店无法承受的成本之忧呢?
据北京和美商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穆健玮估算,像朝阳大悦城这样的物业租金大约在12元/天/平方米。对此,成都WOWO便利总经理汤耀华表示,便利店入驻购物中心需要调整自己的品类结构,比如加大即食商品、饮料和快餐等品类的比重。“餐饮店能承受多高的租金,便利店也同样能够消化这样高的租金。”汤耀华说。
复制7-11“北京模式”有挑战
在2012年一次行业论坛上,7-11母公司日本伊藤洋华堂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7-11是7-11全球门店中平均单店销售额最高的。”
了解北京便利店市场的人知道,这句话颇有分量。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夜生活单调以及城市规划使得人群居住较为分散,因此,便利店行业一直存在“北冷南热”的现象。
在北京,除了7-11之外,其他便利店品牌难成气候。“由于北京马路宽广,老百姓居住分散,消费者购物多以社区超市和杂货店为主,正规便利店很难在这里发展壮大。”杜鸿表示。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7-11便利店成为全球平均单店销售额老大确实不易。在杜鸿看来,北京7-11进入购物中心,与其成为全球单店销售冠军一样,反映出7-11便利店北京模式的特殊性。
“我国便利店业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大都市的CBD商务中心为主要覆盖范围的商务型便利店;另一类是以居民小区为依托的社区型便利店。南方的便利店以后者居多,7-11在北京的模式属于前者。”杜鸿表示。
北京7-11相关负责人表示,7-11选址都有测评标准,比较注重周边是写字楼和社区周边人流较多的位置。现在北京的7-11便利店已有139家,主要分布在海淀、东城以及朝阳等核心商圈。
“7-11北京模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选址锁定大都市的CBD商圈;目标顾客群以在该商圈工作的上班族为主;在商品结构上,为了解决上班族的一日三餐,加强快餐和主食厨房的经营。”零售业专家、上海尚益咨询公司总经理胡春才认为,北京区域的7-11最大的竞争力在其包含盒饭在内的快餐和即食商品。以东直门7-11旗舰店为例,20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每天销售额高达3万元,其中有2万元销售额来自食品快餐销售。
另外,北京7-11门店都有主食厨房,可以现场加工关东煮和一些快餐。“7-11有16~30种炒菜,搭配起来可以有上百种组合,完全满足周边上班族的午餐需求。”胡春才表示。
北京7-11走出了一套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否可以被其他同行所借鉴或者7-11自己将其复制到全国呢?一些专家认为,北京7-11复制有一定难度。
从经营模式来看,北京7-11的食品特别是一些快餐成为其特色和主打。在小小的门店之背后,则需要一个强大的配送体系和中央厨房来支持。7-11在日本、中国台湾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完善的保障体系,这种“看不见”的后台优势是其他同行无法企及的。
从选址来看,一些位于CBD商圈的优良网点已成为稀缺资源。“由于北京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习惯,像7-11这样的便利店只能选择高端消费人口密集的商务区,但这些区域的网点是有限的,其未来扩张将会受到一定限制。”一位北京市商界人士告诉记者。
另外,由于北京7-11主流消费者为一些上班族,匆忙的生活节奏使得7-11成为他们主要的日常生活饮食解决方案提供者,而在南方一些城市,则不存在这样的商业环境,因此无法像北京7-11这样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
2012年以后,各地7-11开放了针对个人的加盟业务,便利店业态进入“跑马圈地”阶段。因此,也有业内人士分析,7-11进入购物中心意在尝试多元门店选址策略,这将是7-11加快布局北京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