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不仅仅是零售业新的业态革命,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从业态上来看,零售业先后经历了百货店、专业店、超市和网店阶段。与以往不同的是,百货店、专业店、超市等线下业态间的竞争,只是部分品类的分流和独立出去,而网店业态的出现则是对全品类、各业态进行分流和冲击,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两年前对网购不屑一顾的零售大佬们,现在再面对记者采访时,却直言“电商对我们影响不小”。特别是在一二级市场经营家电卖场、百货店业态的零售商们,更是大呼“狼来了”。
“今后零售业的发展走向取决于电商的冲击程度。”河北阳光百货集团董事长韩玉臣向记者表示。另外,包括商品成本、租金、人力等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零售商进行调整也迫在眉睫。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摆在零售店商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加大与电商的“市场定位区隔空间”,建立竞争的隔离缓冲带,尽量避免电商的分流,要么以电商之道反制电商,仿制电商的网络平台,开拓非实体店商品群,寻找“店商 电商”结合模式。
从记者近期走访的一些零售企业、采访的传统零售企业负责人得到的反馈来看,今后的实体门店,经营生活必需品的社区店和满足消费者体验式消费需求的生活综合体仍有很大发展前景;售卖鲜食和服务性商品城市型便利店会在一二线城市大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体验式购物成为未来的零售哲学,能够进行全渠道营销的“现代商店”呼之欲出。
生活综合体将大行其道
在零售之外,满足消费者体验式需求,提供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的生活综合体将取代单一零售功能的百货店和大卖场。
“国内购物中心的发展与国外是相反的,国内一直在强调高端、追求时尚,但实际上从长期的市场角度来看,购物中心应该回归生活,以服务生活为主,时尚为辅。”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向记者表示,“生活化、与居民的生活相结合,并且强调零售外的其他功能,这是国内购物中心的未来走向。”
在这种趋势下,生活综合体顺应了这种消费需求。
目前来看,国内许多由百货店蜕变而来的购物中心零售占比过高,受电商冲击明显,这就对传统百货店升级提出了要求。
武商集团董事长刘江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电商在市场上的份额会逐步扩大,这是一个趋势。传统百货业将受到电商的严重冲击,传统百货小店防线会全面失守,大店进行升级是必然趋势。比如调整商品结构,强调消费者参与性等体验功能。”
据刘江超介绍,针对市场变化,武商在百货业方面进行了规划。比如在武汉市场,升级、发展大型的体验式的购物中心;在市县一级市场,做改良版的百货,集超市、大众百货和餐饮等功能于一体。
天图资本高级合伙人王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未来小的街边店基本会被干掉,尤其是北方城市,逛街人流大都被生活综合体吸引过去;现在不仅商业地产商在做生活综合体,大的品牌商也在准备自建或联合兴建生活综合体。
不过王岑说的的“街边店”不会全被“干掉”,有一些小店会存活下来,并发展得很好。
便利店市场尤待深挖
与大店相比,小店是容易受到忽视的市场。从记者走访的一些在小店经营上成功的企业来看,经营生活必需品的社区便利店,以及售卖鲜食和服务性商品的城市型便利店,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社区便利店方面,从市场实际表现来看,主打生鲜的社区超市更具有竞争力,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一线城市北京,永辉超市所到之处,消灭了众多临近的大卖场。不过据记者实地调研,比如北京永辉鲁谷店对面的一家营业面积100多平方米的首航国力社区超市就做得“有声有色”。其店员说,“别看店小,生意每天都很不错”。该小店除了具有临近社区、购物便利优势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达50%以上的生鲜占比。
三线城市的山东聊城的亿沣超市,以及河北唐山的永和超市,据记者了解,其面向小区居民的社区超市营业面积从6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不等,主打生活类必需品,围绕居民一日三餐做文章。比如、永和超市,70平方米的店生鲜销售近70%,在当地消费者有着很好的口碑。
事实上,社区市场也是电商觊觎的一个对象。在电商渗透率较高的一线城市,一些电商企业已经对居民小区展开了攻势。
记者留意到,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001”网上超市,近期在北京城区的各大住宅区展开攻势。记者向该网站咨询了解到,网站通过与北京各大超市如家乐福、卜蜂莲花、乐天玛、特力屋特等超市合作,居民在该网站下单,然后网站通知临近的超市进行配送货。这种“住宅社区在线便利店”,建立了“社区物业 社区住户 周边商家”之间高效的商务通道。
随着网购的不断渗透,这就对社区实体店在商品结构、便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过,随着居民外食比例的增加,以及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售卖鲜食和服务性商品的城市型便利店今后会有大发展。
WOWO(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汤耀华向记者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者追求距离、时间上的便利以及新鲜度,满足这种需求的业态或特定的店城市型便利店今后一定会大量涌现出来。”
便利店业态发达的上海,便利店达到了5000家。汤耀华认为,上海一定是各大城市发展的未来,也是今后外资企业投资的重点业态。
“线上 线下”的纠结
传统零售商在触网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也陷入了难题。
销售级别在60亿左右的某零售商董事长向记者坦言:“即使现在我们做电商也晚了,也做不过那些现在已比较成熟的电子商务企业了,何况现在零售企业做电商还在探索中,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如果我们企业在电商上落后)今后不行的话,我们当地的其他零售企业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武商集团董事长刘江超在触网上持积极态度。他对记者说:“线上线下结合将是今后的趋势。做电商现在成本大,因为都处在摸索的过程中,摸索是不断试错和成功过程的整合。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刘江超也认为,实体企业做电商一定要谨慎。“企业一定要注意其承载的社会责任。大家不要单纯从市场的角度去看待企业,如果企业垮掉了,投资者省事,但企业员工是第一牺牲品。”刘江超说。
在触网上比较坚决的苏宁,提出了“店商 电商 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苏宁董事长张近东总结:第一,电子商务的主力军应该是店商,而不应该是电商,无论店商还是电商,零售盈利的精髓都取决于本地化的经营和服务;第二,电子商务的发展要由零售企业自己主导,而不是由电商服务商主宰。
在张近东看来,“云商模式”有别于阿里巴巴的网上交易平台,也不同于京东商城的电商模式,这可能会给中国零售业带来一个新的思路。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苏宁“云商模式”一方面表现了苏宁的贪心:看好线上电商的前景,又不肯舍弃线下店商业务,既想赚商品买卖的差价,又羡慕人家租赁店铺的利润,甚至对连物流、金融服务这块也垂涎三尺;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苏宁的疑惑: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
眼下苏宁有更紧迫的问题要解决:1700家线下实体门店如何不至于沦为别的网购渠道的体验店;如何让顾客选择在其网上商城购买商品而不去选择别的线上渠道。
如果线上没能取得新的市场份额,仅仅为了蚕食自己线下渠道的份额,线上线下融合的意义又在哪里?
现代商店呼之欲出
“实体零售商错过了PC互联网,是受一点‘小伤’;如果错过了移动互联网,则失去了未来。”富基融通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廷超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第三次零售浪潮来临,零售商时代进入到了消费者时代。
与“生产商大权在握时代”的第一次零售浪潮不同,现在的大型专业店连锁店、百货店等渠道主导零售业的第二次浪潮,是营销和分销驱动的经济。而第三次零售浪潮,“众多公司在极力抢夺市场份额的同时,消费者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选择理想的商品。这种变化让消费者更多关注购物体验而非商品本身,更多注重定制产品和服务而非大众市场或者大品牌”。
“在这种情况下,实体零售和电子商务都可归结为旧的零售哲学,未来的零售哲学是体验式购物。体验式购物的核心是消费者想知道得更多,不仅仅是看商品价格或者商品陈列。”赵廷超说,现代商店不仅仅是网店,而是全渠道的,微店、微博、微信等形式都会涌现。
比如富基融通的微店,消费者可能通过智能手机在微店上了解该商品有关的门店信息、品牌信息,以及自己消费历史信息、搭配信息,靠自助就能让自己尽快找到更靠谱的商品。
“微店重塑了购物。”赵廷超认为,微店改变了消费者购物的时间,让购物由整块时间到碎片时间;另外也使逛街的地点发生了改变,从地面店、网店到自己或好友的私人店;另外,消费者逛街的频率也发生了变化,由1月几次到几乎每天。
在赵廷超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也比比皆是。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了解商品的设计、生产和配送等信息;智能手机也可以充当会员卡和信用卡;消费者在家中和在公共汽车上就可以随时了解门店的新品信息和促销信息;消费者通过手机与朋友“逛街”,了解朋友的反馈。
“更关键的是,零售商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互动。”赵廷超认为。比如消费者可以用手机签到告诉零售商“我来了”,可以用智能手机连接店内WIFI告诉零售商我去了店内的哪些地方,也可以对商品和服务实时点评并进行分享。
而零售商们,则随时可以了解顾客的反映,针对现场签到的顾客发动“实时促销”;消费者可自由组团进行反向团购,零售商可针对现场签到顾客发起“实时团购”。
京东商城CEO刘强东也在近日表示,今后京东将全面转向移动互联网。在刘强东看来,移动互联网定义为未来的一切,不是电脑的一个齐头并进的另外一个东西,也不是补充,而是颠覆,是未来的一切。
错过了PC互联网的店商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弯道超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