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是位于居民区附近,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面积在5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之间。在鞍山,便利店扎堆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地方一条街上开着两三家小超市。繁华地方的居民区,楼前楼后都有便利店。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城区便利店、小超市、小卖部的数量约2000家,而且还在以每年几十家的数量递增。
“现在开个店很容易,只要弄个门店,摆上货架子,马上就会有业务员上门,连门店的招牌都会有代理商主动免费制作。可以这样说,开便利店,只要设个人收钱就行了,其它的事都有人代劳。”我市某供货商的业务员王岩介绍说,三年前,便利店还需要自己跑批发市场上点笔啊、胶水什么的,而现在所有的商品都有业务员送货上门。便利店里一半以上的货架子能收到陈列费,离收款台最近那组货架子最贵,每月能收300元;二等的货架子每月能收到150元;收款台上摆的口香糠、棒棒糖等小东西,也都不是白摆的,每月需付五六十元。便利店里的冰柜、展示柜等设备自然也都是供货商提供的。
据介绍,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便利店一个月能从供货商那里收到2000多块钱,基本够支付房租钱。便利店的加价率比大型超市高,一般在10%-20%左右,只要位置不太偏,便利店月收入四五千元不成问题。
“现在开便利店,只要懂得游戏规则,再加上个好地点,保准能挣钱!”王岩十多年来一直在跟便利店打交道。对比今昔,他感触颇深:“十年前我把小货车开到便利店,店主递上香烟笑脸相迎,然后自己把货搬店里;现在的我,不仅得把货搬进店里,还要整整齐齐地摆到货架子上。最可气的是,还要为各种荒唐事情埋单。前些天,一家便利店不小心把冰柜电源插头弄掉了,里面的东西全坏了,店主非要退货,损失全得我赔!”
巨大的反差背后,是便利店与供货商的话语权之变。十年前,代理业务在鞍山刚刚起步,为数不多的代理商招聘了业务员登门推销,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便利店主省去了上货、运输的麻烦,为了能保证货物及时供应,一些小店主还要跟特别跟业务员处好关系。不过,随着代理商队伍的扩容,登门推销的业务员络绎不绝,供需关系发生了转变,便利店逐渐掌握了话语权,“谁家的服务好,给的陈列费多,就卖谁家的货”。
王岩所在公司代理了十余种产品,他负责铁东上百家便利店的供货。除了送货,他还要牢记每批货的保质期,有的店客流量小,隔上一两天,他就得去把货收回来,摆上最新生产日期的货,然后将这些换回来的货放到销量大的超市,尽快流通掉。“东西过期了,便利店就会要求退货,损失还是咱们的。我们公司共为800余家便利店送货,有些店根本不赚钱,但也得送货,因为厂家有铺货率、销售量等考核指标,只要通过考核,厂家就会承担一半甚至全部的陈列费。”
尽管在供货商和厂家的“供给”下,便利店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但开便利店也不是保赚不赔。业内人士介绍,便利店都是当场付货款,现在一些不法商贩常常以便宜为诱饵,将假冒商品当真品卖给便利店,上当的多是新入行的人,一次骗走万八千的大有人在。此外,便利店的管理也很有学问,货柜的摆放,店铺的选址,客户群的建立,都很有讲究。眼下,很多人看好了便利店这一生意,却因为没有经验不敢轻易入行。一些内行人看准这一商机,将“便利店”打造成产品出售,即做好选址、铺货等所有工作,经营进入正轨后,将便利店进行外兑,半年左右即可获利几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