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详情
失衡的商业生态链 中小商店需扶持?
发布时间:2011-11-28 |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陈伟平(化名)看着一家“伍缘”折扣店,很是感慨。六七年前,他作为农工商集团的管理层之一,着手开拓好德、伍缘等便利店和折扣店,居民社区是这类业态必选之地。“但凡好德、伍缘所到之处,周边非连锁品牌的小商店就会死掉一片。”
  
  陈伟平所经历的是很多大型零售业者在内地市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阶段。由于大型零售商的疯狂扩张、企业税费成本、采购规模以及零售业态的分工等因素,使得内地市场越来越难见到“80后”儿时记忆中的烟纸店、杂货铺等小商店。
  
  如今,曾经广泛占领居民社区的小商店,在大型商超的社区战略攻占下,纷纷丢盔弃甲,销声匿迹。商业的生态平衡在迅速遭到破坏。
  
  “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上需要各种业态,购物中心可以给人一站式体验消费,甚至包括娱乐作用,卖场和超市可以满足人们基本的日用品购买需要,而便利店可以给赶时间的人群提供方便,非连锁小店则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社区的不同需要提供特色商品或服务。”时富金融消费类分析师廉波指出,一部分还存活的小商店是有自身对社区消费者作出贡献的价值的,比如送货服务、维修家电、出售部分热销报纸等,这些是连锁便利店或超市无法完全提供的,假如有一天,所有的小商店都消亡,商业链条也将面临严峻的生态考验。
  
  巨头社区“圈地战”逼走小商店
  
  “在一类商圈被抢占差不多时,作为销售民生用品为主的超商业者自然将目光放在了社区。从选址角度来看,营业额的产生来自于有效消费人群,有效消费人群来自于入店顾客,顾客来自于门店周边的人群,因此聚集了居民购买者的社区是超商必然重点圈地区域。”陈伟平回忆数年前展店的情景,于是农工商将麾下的好德、可的、伍缘等便利店、折扣店业态大量引入居民社区。
  
  正在采取同样策略“攻占”各个社区的还有百联、卜蜂莲花、TESCO乐购等中外零售巨头。百联的联华和华联超市、世纪联华等常常会出现在居民区方圆1~2公里范围内。此前在华业绩并不算好的卜蜂莲花,研究后发现,转型社区店是一大出路,因此其甚至在自家卖场内专门设立生活馆,专提供居民需要的便民服务,以占领社区客源。TESCO乐购更是推出了“Express”新业态,这种被俗称为“小乐购”的中小型门店大多选址社区,为了迎合社区消费者需要,其将卖场内的生鲜货品大量引入,并以低价销售。
  
  大型零售商的社区圈地战给了小商店致命打击。记者在上海虹口区一个居民区1公里范围内看到,快客、家得利、伍缘和好德四大品牌密集分布,而非连锁小商店几乎看不到踪影。
  
  “大零售商会不惜成本去社区租赁甚至购买门店物业,这是小商店业主没有资本去竞争的,而且地方政府对外资零售商还有优惠待遇,考虑到税收等因素,地方政府也更支持外资或大型零售商入驻当地社区。”在陈伟平的记忆中,好德、伍缘、可的所到之处,小店几乎“无店生还”。
  
  难以负荷的税与费
  
  杨咏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女生,担任雅仕铂(亚洲)有限公司总裁的她对商业领域颇有研究。“在香港随处可见小商店,有些甚至只有10平方米左右,这与内地几乎都是大型零售商、鲜见小店的局面正好相反。其中有一项重要原因是税费负担。”杨咏诗告诉本报,香港的零售企业税负很低,仅对扣除成本之后的营业额才缴“利得税”,但内地市场不同,不论零售商是亏是赚,是对所有营业额征税。
  
  公开资料显示,在香港地区,利得税税率为:有限公司利得税税率为16.5%,独资或合伙企业利得税税率为15%。而内地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33%。
  
  “低税率让中小企业在香港有生存空间,而内地的高税率使得仅有大型零售商才有负担能力,自然淘汰一批小业者。”杨咏诗分析。
  
  除了税,有业者指出,各种“费”才是真正压倒小商店业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费用项目繁多,起码几十项,此前有关政策有所放松,对中小企业免除了20多项费,可见原本基数有多大,从你做工商登记开始,一系列的费用就产生了。之后还有卫生防疫费、检验检疫费、清扫费等等,假如交费或办理过程中有所耽误,可能还会产生仓储费等。”法国欧尚银行有关负责人于阳告诉本报。
  
  售价、采购价的双高成本
  
  本报走访了一些目前仅存的小店,可以看到货品主要集中在饮料、油盐酱醋等,商品类别已经很少,难以与便利店、超市等相提并论。记者比较了15种商品后发现,其中10种商品小店价格高于超市,这一点在饮料产品上尤其明显,比如超市内农夫山泉每瓶1.2元,小店卖1.5元。另有5种商品是小店较为便宜,其中包括常用的海天酱油,超市售价6.9元/瓶,小店售价则为6.5元。
  
  由此可见,小店在货品丰富程度和价格上都没有优势。“大店是规模化采购,比如百联,合并了联华和华联后,联合采购,数千家门店的规模可以大幅降低采购成本,造成价格优势。”时廉波指出。
  
  除了规模效应,在供应链背后还有一个隐性原因——价格标杆因素。记者辗转从一位饮料经销商处获悉,其代理麒麟等多个热销品牌,品牌商会将销售渠道分为现代渠道和传统渠道,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等都属于现代渠道,而小店属于传统渠道。现代渠道采购量大,且是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光顾的业态,而小店则采购量小,有时以计件发货,采购价格自然高。最关键的是,小店是市场价格标杆,只有小店的价格高,才能显示出连锁超市的售价低,更加促进大采购零售商的进货。
  
  “假如某一种饮料,我给超市的价格是2.6元/瓶,那么我给传统小店的价格会在3.2元。”上述营销商透露。
  
  既无商品种类规模,又无采购价格和售价优势,在这个“用脚投票”的市场里,诸多小店失去了宝贵的客源。
  
  “大”与“小”的辩证分工
  
  经营旅游业多年的上海青旅出境部负责人周迎风非常熟悉日本市场,经常往来中日之间的他在日本可以满大街看到小店,反而类似银座这样的大商场并非很多。
  
  “日本是一个市场十分细分的国家,比如从业态来看,有专门仅售药妆的店、平价的百元店(相当于人民币十元左右)等,有些商品专供某种业态,这类商品只能在专业小店买到,小店等于有独家贩售优势。内地市场不同,所有货品都可在各大超市或百货店看到,各店内的品牌大同小异,小店根本没有优势。”周迎风指出。
  
  此外还有时间分配问题。比如日本商业中有明显主打白天市场的商店和主打夜间市场的24小时便利店等,所有的时间分工很明确。但内地市场几乎大多商铺都是统一在早上9点左右开业,晚上10点左右关门,处于全日竞争状态,小店难有竞争力。
    
  限大扶小欧洲各国“偏爱”中小商店
  
  在中国市场快速跑马圈地的外资商超连锁巨头,在其本国却并非“香饽饽”。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在商业零售方面,欧洲各国政府普遍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限大扶小”,如限制大型商超营业时间、对中小商店税费减免等,扶持和保护能广泛吸纳就业的中小商店,但对大型商超的扩张却加以适度限制。
  
  “"限大扶小"策略首先通过行政手段实施。”一位熟悉国际商超零售业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西欧各国政府对连锁巨头的选址、扩张计划的审批都十分严格,若大企业涉嫌到过度扩张,审批就会难以通过。反之,为提高中小商店或超市的竞争力,则减少政府干预,多数国家采取简化中小超市的征管程序,缩减审批流程,而在纳税办法上,政府还会为中小超市(商店)提供税收服务,减轻税收处罚和缩短税务检查时间。”
  
  西欧各国还对大型超市的营业时间加以限制。日前,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其微博透露,“德国《闭店法》规定大商场必须提早关门,以留给贡献税收和就业最大的中小商店生存空间。”
  
  本报记者了解到,德国的“闭店时间法”规定,大型超市每周一至周五营业时间是9:00~20:00,周六闭店时间提前到16:00,周日、节日除大城市的车站及机场等地段位置,大型超市原则上都不营业。尽管在执行过程中,各州略有不同,但共同的是社区型的小超市则基本不受“闭店时间法”的限制。
  
  除德国外,其他欧洲国家大部分也存在类似法规。在2006年时,英国连锁行业协会曾向英国政府提交过一份延长大型商超星期天营业时间的提案,但是未能获批。
  
  “除营业时间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均颁布有限制大型商超扩张的法律。如日本有《大店法》、《选址法》。美国各州县颁布大量相关法律规范,如城市规划法等,旨在限制大型店的发展。法国对大型店的规制更为严格,家乐福着力海外市场开拓,也正是由于国内对大型店的严格管制所致。”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本报。
  
  税费扶持则是欧洲防止商业不公平竞争的又一利器。“西欧各国对中小商店都会采用普遍的税费扶持政策。”上述业内人士透露。而中国人大网一份资料显示,德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对中小企业有利的税收特别优惠条款。目前,德国国内中小企业营业税起点从2.5万马克提高到3.25万马克。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可减少中小企业一半以上的税收,使它们的税负水平由占企业增加值的30%降到15%左右,年利润在200万马克以内的中小企业缴纳的税金,平均只有大企业的50%。而英国中小企业税负水平也只相当于大企业的一半。此外,法国1995年颁布“振兴中小企业计划”,把中小企业的利润税率由33%降为19%,对企业的注册税也相应调降,并为增加雇工的企业采取新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些针对中小企业的税费扶持政策对零售行业也大部分都适用。”上述人士表示,这也能大幅降低中小超市的税负比重。
    
  政府助力香港小商店生存有道
  
  “拿一包万宝路。”
  
  63岁的郑伯从褪色的木椅上利落起身,走向这个看起来有点“嫩”的顾客。“不卖。”他干脆回应。“买个打火机总行吧?”男孩自觉理亏,递上5港元硬币迅速离开。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控烟公约缔结方,香港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但这种商家的自制行为,出现在不足十平方米的简陋商店颇令人意外——尤其这家名为“兆晖士多”(士多与store近音)的小店只是位于红磡机利士南路的转口处,人流并不畅旺。
  
  更令人惊讶的是香港小商店的多元和密集。湾仔轩尼诗道上,有像“兆晖士多”一样出售香烟饮料薯片零食的小便利店,有专卖瓜子花生糖果的零食店,有打着“十元任选”招牌,卖杯碗刀叉的家居用品店,更有既卖奶粉化妆品日用品,又卖鲍参翅肚和中药材的小药店。
  
  在纯市场自由竞争的香港,入行基本不设门槛,做生意只需为所得利润缴纳16.5%的利得税。在不盈利不交税的税制鼓励下,勤劳的香港人一直热衷创业,方才缔造了如斯繁荣的商业城市。
  
  但唯独不见的是国际大型超市家乐福和沃尔玛的身影;而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下,小店家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实际上,家乐福曾尝试通过香港走向内地市场,但最终从香港撤退直入内地。
  
  本报持有的一份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1996年法国家乐福进驻香港,高峰时期一度开设了四家大型超市。
  
  雄心壮志的家乐福最终出师未捷。2000年9月18日,家乐福关闭其在香港的四家大型超市并宣布退出香港零售市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香港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香港人快速快消的生活和文化习惯与内地和国外民众并不相同。香港人多地少,市场相当细分,不少大型购物中心形成类似城市综合体,而超市只是其中一环,家乐福等的“一站式”模式并不适用于香港。
  
  更重要的是,香港上世纪90年代便发展成惠康和百佳超市双雄争霸的局面。
  
  同时,上世纪80年代进入香港的24小时便利店“7-Eleven”扩张迅猛,截至今年11月已有900间遍布香港。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连锁便利店商品价格比普通超市贵近三成,但由于适合香港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发展相当迅猛。
  
  在超市巨头和连锁便利店的夹击下,郑伯等小商户只求生存。“十几年都没钱赚还要亏,幸好不用交税、(铺面)业主人好租金便宜。”他透露。
  
  香港税务局资料显示,除盈利才需交利得税的统一规定外,所有为赚取利润而支付的开支均可获得扣除。“按照以往经验,创业首年可获得的折旧免税额都很大,因此在第一年一般都没有任何应交税的利润。”
  
  香港税务局还在“新开设业务须知”的介绍单张里为创业者合理避税“指路”,包括将本年度亏损转结到下一个年度,以抵消将来的业务利润;可选择按照个人所得税办法计税(累进制且享有多项免税额,最高15%税率),以减轻以16.5%利得税计税的负担。
  
  上述税务措施适用于所有企业。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发言人向本报表示,政府并没有提供特别的税务优惠给中小企业,但有为中小企业而设的商业推广训练活动,以及中小企业信贷计划。
  
  对小商户们来说,这些措施最多只能帮助他们“活下去”。郑伯说,由于三个孩子都在打工养家,“兆晖士多”只是他晚年生活的寄托。“全部都是超市和7-Eleven控制,我们这种已经是古董了。”
  
  消委会发言人指出,目前两大超市集团进驻大部分大型购物商场,拥有本土优势,而上述情况“是在迫使小商户与超市集团合谋定价”。发言人还称,由于香港仍未有竞争法或反垄断条例,不能确保市场有公平竞争及消费者利益受到保障。
  
  尽管如此,每天从罗湖过关到港超市购物的内地游客仍感叹,香港东西比内地便宜。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