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涨 零售企业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
发布时间:2011-09-07 |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CPI屡创新高,零售业本应从中收益,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零售企业2010年财务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尽管我国零售业收入进入稳步增长阶段,但企业利润率出现了下滑。《报告》显示,2010年零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20%,超过2008年全年增速,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但利润率下降了15%。
业内人士建议,在成本高涨的背景下,零售企业可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优质资源,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租金、人力成本上升拉低利润
“过快增长的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道破零售业收入增长、利润下滑的原因。
据了解,《报告》选取了国内上市零售企业公开数据分析,样本共68家,业态主要包括百货店类、超市类、专业店类。其中,专业店以电器专业店为主。
挤压利润的成本主要来自房租消费和人力支出,杨青松给记者算了笔账,连锁企业房租年递增10%左右,如果是到期续租,租金甚至可以涨30%以上,“对于连锁企业来说,来自房租的压力非常大,”杨青松告诉记者,“此外,一线城市人工成本的年增幅在15%左右,人员流失率高以及因此带来的招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也明显增加,为了留住员工,工资上涨远不止15%。因此,销售的增幅远不及成本的增幅大。”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通胀导致的物价上涨是零售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超市百货为居民提供日常刚性需求的消费品,这些企业很难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化而随时提价,”赵萍说,“再加上房租、人工、物流等费用上涨,企业利润自然受到挤压。”
赵萍进一步分析指出,零售业销量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同步,但超市企业对CPI等指数更为敏感。
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粮食价格上涨12.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3.6%;蛋价格上涨19.7%。“以食品为主的价格结构上涨特征明显,而食品类销售在整个零售业中占比较大,仅此一点就会对零售企业利润造成较大冲击。”赵萍说。
企业未来乐观度有所下降
《报告》还显示,零售企业对于未来预期的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50%以上的企业认为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而物价上涨又打击了消费信心,零售企业对于未来预期的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杨青松说。
杨青松告诉记者,根据调查,从宏观经济层面,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下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出现了回落,2011年上半年的增速明显低于2010年上半年。这不仅反映了当下持续通货膨胀对于消费信心的打击,更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结构未能根本改变的结果。
然而,让零售企业乐观度下降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往年零售企业融资模式的各项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在融资模式方面对于供应商的依赖,在短期内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报告》显示,2010年,零售企业通过供应商的进场费、账期沉淀资金以及返点所得,占据了其资金来源的1/4还多。此外,由此牵涉到的零供关系问题也依然存在。
零售商如何跨越荆棘?
“零售企业面临的主要固定费用的成本上升是未来难以避免的事实。”杨青松提出,并购重组是零售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在考虑通过兼并收购扩展企业规模时应充分识别和评估并购重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将风险降低至企业可接受的水平。“面对物价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如果零售企业不能及时降低行业内竞争带来的成本压力将面临困境。”赵萍认为,我国零售企业集中度低,企业可通过有效并购整合,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事实上,目前零售行业整合已经开始了。《报告》显示,零售行业的恢复同样带来了零售企业扩张和融资活动的升温,国内零售业的并购活动正在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持续高位的企业并购交易估值(2010年平均并购交易市盈率达29倍)也体现了业内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于国内零售行业增长的乐观预期。“目前来看,整合并购是零售行业摆脱困境的最有效手段,减小行业内、区域内的竞争成本,采购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赵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