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半数中小超市微利生存 如何寻求突破
发布时间:2011-08-31 | 信息来源:时代商报
作为大城市中的居民,与您生活息息相关的少不了中小超市。沈城现有3万多家中小超市,这些商家生存状况如何?服务半径多大?能否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要?市民最需要家门口有什么样的小超市?近日,本报联合沈阳总商会供应商商会中小超市分会(又称“沈阳市中小超市联合会”)开展了一系列调查。
按照沈阳市中小超市联合会给出的概念界定,中小超市是指经营面积200平方米以下,月营业额为1万元到5万元的超市,这种超市多半设立在居民社区、学校周边,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一般是以个人消费为主。其有效商圈范围为300-500米,约80%的顾客在3分钟内完成购物过程,约20%的顾客在5分钟内完成购物。
[分析篇]
中小超市:爬不动的“蚂蚁”
作为对大型超市的补充,被称为零售行业“蚂蚁”的中小超市(含社区超市和便利店),在沈阳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危机时刻:内部管理不完善,特性商品匮乏,与大超市业态区别不明显,缺乏后续资金……而外资背景便利店的加入,使这一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根据沈阳总商会供应商商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沈阳目前有5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中小型便利店26124家左右,每个区每天有25-30家左右的便利店在申请执照,不过也有10-15家左右停业或倒闭,此外还有10家左右在出兑!
沈阳总商会供应商商会秘书长杜连升认为,目前沈阳传统的小超市还无法满足“百米之内解决居民生活”这种需要,同时在价格和物品种类上与大型商超也不可比拟。这样注定了他们利润微薄,生存艰难。
现状1:
经营无特色服务单一
“家旁边几百米开外就有大超市,谁还去这么小的便利店啊?东西又贵又少,不实惠。”家住沈阳皇姑区塔湾街的李女士说出了社区居民的普遍心态。李女士说社区小便利店只有40平方米左右,商品的价格要比超市贵10%左右,因此,除非应急,一般的居民是不会在这里买东西的。
据沈阳市中小超市联合会一项针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有高达86%的市民表示购物时会首选家附近的大超市,因为与大超市相比,身边便利店“价格太高”、“东西太少”,甚至是没有“逛”的感觉。同样,有80%以上的被访者表示,一般“深夜别的商店打烊了或附近根本没有商店,只有便利店开着”的时候,才会选择便利店;全部被访者认为便利店最适合20至30岁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消费更注重“感觉”和“新鲜”。当然,被访者也认同便利店本身的优势,比如“24小时营业”、“产品质量有保证”、“人少,不用排队”等等。
这项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便利店目前的尴尬现状,一方面,居民社区购物不便,另一方面,便利店没有吸引力。“目前大部分便利店处于利润微薄状态。”主持此项调查的沈阳市中小超市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夏爱卿告诉记者。
便利店不仅仅在于货品的多少,更要以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来赢得顾客,便利店的一个特质是拾遗补缺,就是它的服务的补偿性。据了解,在服务内容上,南方一些相对比较规范的便利店具有很多功能,如免费复印、传真,免费开水、免费泡面、手机充电,代售彩票、演唱会票、旅游票,提供打气筒及雨天借伞等服务,沈阳都没有,而海外便利店所具有的洗衣,交水费、电费、煤气费、保险费等服务更是远不能及。
相当一部分沈阳市民并没有体会过成熟规范的便利店带来的便利,也就不觉得便利店有什么必要性。“便利店仅靠出售商品无法取得优势,便利店走出亏损窘境的关键不是打价格战,而是差异化竞争。商品结构要实现与大超市错位经营,服务上要从顾客的需求出发,积极开发特色便民服务。”夏爱卿认为。
现状2:
租金上涨吞噬利润
沈阳的商业地产价格普遍上涨,租金的不断上扬是中小超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一家便利店的店长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不算繁华的皇姑区塔湾地段开一家五六十平方米的便利店,大约需要16万元左右的成本,一年的房租就在8万元左右,超过总成本的一半,再加上加盟费等各种费用,很难赚钱。
据沈阳市中小超市联合会统计,在沈阳,高价房租正在成为便利店生死攸关的一道坎。60平方米左右的小商铺年租金从5年前的5万元左右普遍上调到10多万元,一些合约到期的便利店承受不了涨价的压力,忍痛割爱,关闭门店。
由于在市中心城区内选址不仅成本高居不下,还得面对激烈竞争,目前很多便利店已着手向外扩展,店址选在市郊的新兴社区。
在这些市郊新兴社区开便利店,不仅租金比市中心城区要低很多,一般月租金在1500至2000元,而且由于住宅区刚开发,周围还没有竞争对象,便利店的生意好坏就仅取决于这个新社区内的居民数量。因此,便利连锁企业在市郊开店是可行的。
现状3:
很多便利店进退两难
“目前,很多的便利店都是进退两难。”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在业内已算不上什么秘密。根据专家分析,便利店的毛利率至少达到25%才可能盈利,但很多便利店的毛利率水平普遍很低,很少有高出20%的。门挨门的激烈竞争更使便利店陷入窘境。
有些比较大一点的超市,遇到的“瓶颈”非常复杂,平时的管理体系跟不上去,系统不完善,日积月累的问题被一步步放大,最终导致严重后果。目前沈阳地区中小超市的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个体经营业主经营不够专业,配套服务、物流配送系统等不够完善,诸多因素导致年收入本应该在10万元左右的普通小型超市,却因为大量的库存及店内损耗等,让业主看不到利润数字变成现金流。再加上单品管理、数量管理、库存管理、店面营销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将个体店面经营到极致。
所以,从超市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整合资源,洗牌升级是必经之路。
[样本篇]
社区便利店卖菜收入占一半
在沈阳长白岛万科城的临街门市中,有个60平方米左右的便利店生意特别火。这个新社区林立的地段,并没有大型超市,这个小便利店,除了经营一般日用品外,还经营了一些绿色果蔬,满足了居民的需求。开店两年来,生意一直比较好。
对话店主:果蔬便利店投了12万
据店主张新介绍,这个60平方米左右的便利店共投入了12万多元,其中房租是占近5万元,其它固定资产投入占3万多元。
前期投入
房租:4.8万元/年
装修:11000元
设备:25800元
1)货架180元/米×20米=3600元其它费用1000元,合计4600元
2)订做收银台1200元
3)后台货架2500元
4)收银机POS机(单机带软件)4800元
5)冷饮陈列冰柜6000元
6)2个冰淇淋柜3000元
7)电话传真机1680元
8)电脑1台3500元
货物:32000元
开店初期要品种齐,库存不要大
1)香烟:10000元
2)饮料:5000元
3)零食类:5000元
4)日用品:5000元
5)食品类(如方便面、酱油、醋等):5000元
其它:约2000元
其它办证的费用约2000元
税约500元
总数约12万元
蔬菜和生鲜占收入一半
“这里是新楼盘,买菜不方便,所以,我们提供最新鲜的蔬菜,还有肉蛋之类的。”根据店主张新女士的记录,这个便利店每个月的收入,有一半是绿色蔬菜和生鲜食品,这是她的超市能够制胜的法宝。
经验分享:与蔬菜基地合作优化货源
“我们有点像量贩,利润比较薄,属于薄利多销。”张新介绍,便利店的蔬菜主要来自两个地方:批发市场和某集团旗下的基地自种蔬菜。“我们去批发市场采购蔬菜都是挑最好的,而不是挑最便宜的,而便利店内很大一部分是基地内蔬菜,质量能得到保证。”
另外,张新说:“我们既有超市的严谨管理,又有‘夫妻店’的灵活运营。”她吸取了一些个体菜店“关门”的教训,依托某集团批发市场优势,在源头上达成合作关系,实行直供直销模式;在管理上,借鉴超市和“夫妻店”的双重优势,“向管理上要成本,向数量上要利润,实现薄利多销的突破”。
打“绿色”牌适应客户群
长白岛居住人群大都是收入处于中高阶层的,他们对于饮食健康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家小店采用了“绿色食品”当道的供货方式,让自己的产品非常适合社区人的需要。这里上班族很多,下班后,直接就在小店买菜了,由于都是熟客,又建立了会员制,蔬菜价格甚至比大型超市还便宜,很受顾客喜欢。
张新说,她从小就看过《阿信》,阿信开商店,就是以新鲜优质服务取胜的,她认为做好社区店的根本就是要做好这种服务。
经营制胜的功夫完全在服务里,她和这里的客人结成了朋友关系,甚至有很多年轻父母,会把孩子放在店里,然后出去办事。张新很感动于这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