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山寨饮料”更加猖獗。
近日有饮料业内人士向记者爆料称,在河南、河北一带的一些小县城和村镇,有不少小工厂、小作坊为牟取暴利,模仿名牌产品,大造“山寨饮料”。对此,本报记者专门进行了走访调查。
当记者以洽谈委托加工业务的名义联系上老赵时,他自称是“雪花乳业公司”的厂长,具备生产饮料并提供代加工服务的能力。
6月30日下午,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在约定地点碰面后,40多岁的老赵显得较为警惕,在反复盘问中看到记者对饮料行业和委托加工业务还算“专业”,才带路把记者领进了村。
在这个临近302省道的小村子里,记者拐了七八道弯,穿过一段茂密的杨树林,最后来到一个被高大围墙封闭起来的小院。
乍看上去,小院容易被误认为是个养殖场,但院门口却竖着“雪花乳业公司”的木牌。
小院里生产出“名牌饮料”
“‘山寨饮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正规手续的小厂在自己的产品上仿冒别人的商标,还有一种纯粹是一些没有任何合法手续的地下加工厂生产假冒产品。”
记者随同老赵走进院子,一眼便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正在洗衣服,盆里的水溢出来,流向杂草丛生的院子中央,旁边还趴着一条用大铁链锁着的大狼狗。不大的院子里,左侧是一排小民房,右侧是一栋生产厂房。走进这栋1000平方米不到的厂房,一股怪味扑鼻而来。车间里空空荡荡,没有一个生产工人。
一条乳制品生产线虽显简陋,各种标配还算齐全。空中苍蝇乱飞,地上污水四溢。愈往前走,气味愈难闻。走到车间尽头的罐装车间,臭味熏得人直捂鼻子。仔细一看,原来地上有一个大池子,里面积满了白白绿绿的脏水。
记者当即表示这样的生产环境达不到卫生条件,赵厂长马上解释说目前机器正在检修,工人们都放假了,正常生产起来肯定能满足要求。
紧邻罐装机的是一个约七八十平方米的仓库,记者看到一箱箱已装好箱的饮料堆得像小山似的,崭新的纸箱堆在略显灰旧的仓库里格外显眼。纸箱最上面还零散地摆放着十几瓶饮料。
乍一看,这些饮料都是市面上熟悉的知名品牌,有“营养快线”、“汇源果汁”等。但走上前仔细查看,结果发现“营养快线”其实是“营养直线”,“汇源果汁”其实是“汇原果汁”。
如果不逐字查看,很难辨别出来:从瓶型、外包装颜色以及字体来看,都与品牌饮料高度相仿。
记者装着没发现,假装问老赵:“赵老板,你们厂还给娃哈哈和汇源加工?”他有些尴尬,但很快便回答:“加工,每年旺季都有加工。不过加工得少,量不算大。”
而据知情人透露,这家工厂根本没有给这些大品牌做代加工,仓库里的仿冒产品,都是在一个池子里事先按照比例调配好,“直接用泵把饮料抽到罐装机里,然后根据需要灌进各种不同的饮料瓶。仿冒的外包装也是事先印制好的,罐装后直接套标即可。”
在老赵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从工商执照到税务登记等证照手续。当记者问及工厂平时都给哪些品牌做代加工时,老赵回答主要给当地一些乳制品、茶饮料厂代加工。记者又问“代加工”的产品主要销往哪些地方,他表示工厂只负责“代加工”,所有产品的销售都是由委托方负责。
其实这种作坊式的小加工厂,大品牌不可能与其合作。他们只能一面尽力对外招揽代加工业务,一面又进行着另一项重要任务──仿名牌产品制造“山寨饮料”。
随后,记者以还需详细考虑为由离开这家工厂。接下来,记者又到附近的一些县市调查了几家饮料生产厂家,情况与“雪花乳业公司”大同小异,还有一家纯粹就是无任何牌照的地下加工厂。
知情者告诉记者,“生产‘山寨饮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正规手续的小厂在自己的产品上仿冒别人的商标,还有一种纯粹是一些没有任何合法手续的地下加工厂生产假冒产品。”
实质上,这两种情况对消费者区别不大:没有质量保证,消费者权益保障更无从谈起。
大都流向农村市场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除饮料被模仿外,其他食品也难逃被仿冒的命运,方便面、饼干被仿最多。
在河南省的内黄县、汤阴县以及河北省的磁县等县级城市及周边一些村镇,记者走访了一些小超市和小商店,都发现了“山寨饮料”。在汽车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段,一些“山寨饮料”公然摆在商店货架上销售,从奶制品到茶饮料都有涉及。
单从外包装上看,这些“山寨饮料”标识、字体、颜色跟正品差别很小,品牌名称一般只有一字之差。像“康帅傅”、“旺子”、“营养新干线”等等,不一而足,消费者不仔细看难辨真伪。
在一些农村,“山寨饮料”更为猖獗。在一个村镇,记者走访了一家在当地来说规模算比较大的超市。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饮料也是五花八门。
记者很快发现了异常:一种利乐包“豪牛”奶赫然在目。离“豪牛”奶几米远的地方,也摆放着正品利乐包蒙牛奶。记者比较后发现两种奶存在明显价差:蒙牛奶每袋售价为2元,“豪牛”奶每袋1.5元。记者在一旁边观察了半天,发现一些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只稍稍扫一眼,便拿起“豪牛”奶就走。也有心细的人边走边看,当发现两者有区别后,马上又返回调换为蒙牛奶。
记者特地找到超市老板问起“豪牛”奶的安全问题,50多岁的女老板解释道:“其实牛奶喝起来都是一个味道,这种奶质量绝对有保证,只是看起来像蒙牛。”
记者又追问买的人多吗?女老板回答:“放在货架上肯定有人买,不然我们放在上面干吗?超市每天都卖不少呢。关键是这种奶价格低,消费者图的就是便宜。”在河北磁县一家小商店,记者购买了一瓶和“农夫山泉”外观几乎一样的矿泉水,瓶体却显示是一家与农夫山泉毫无关系、位于河南许昌的公司生产的。记者按照瓶体上的厂家联系电话打过去,没等记者把话讲完,对方便“啪”地挂断电话。此后记者又多次拨打,对方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另外,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除饮料被模仿外,其他食品也难逃被仿冒的命运,其中方便面、饼干被仿最多。
在安阳火车站站前广场西侧一家名为“一马路便利”的超市,进门的墙上便贴着一幅很大的“康师傅”方便面广告,产品标签上也标明是“康师傅”,结果广告前堆满的却是和康师傅外包装一样、名字叫“康味”的桶装方便面。
在采访中,一位购买过“山寨饮料”的消费者提到这事就很生气。这位姓罗的先生告诉记者,前些天他在一家商店买了一瓶某著名品牌的红枣饮料。因为以前经常喝,所以当时也没太在意。喝过后他发觉味道不对劲,感觉与红糖水无异。由于口感差别较大,他拿起喝了一大半的饮料看了又看,终于找到原因:这瓶红枣饮料包装和某名牌红枣饮料差不多,却是以前从没听说过的“怪”品牌。
企业打假难以承担高昂维权成本
露露公司品牌维权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山寨饮料”对知名企业的销量、品牌形象冲击很大,影响非常恶劣。以石家庄地区为例,露露每年有2亿元的销售额,而“山寨版”的露露在这个地区年销量至少能够占到10%。他们经常会发现10多种和露露外观极为相似的产品,公司每年都要花大量人力、物力维权。
仅在记者几天调查的范围内,按门店数量和销量,每天至少有数万瓶“山寨饮料”流入市场。
“山寨饮料”制假售假的动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润动机。
“山寨饮料”生产厂家多数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作坊式加工厂,购买一些简单或者别的厂家淘汰的套标机、灌装机等设备,再雇几个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工人后就开始生产。同时,有的不法小工厂为了节约成本,干脆用自来水、香精等调配“山寨饮料”。这种方式成本自然极为低廉,利润却比正品饮料生产高出好几倍。
小超市、小商店在“山寨饮料”的流通上推波助澜,也是利益使然。
一名在汽车站附近经营一家小商店的老板向记者透露,“‘山寨饮料’与正品饮料的零售价差别一般在5毛钱左右,但进货价却非常便宜,一般比正品的一半还低。零售商获利的空间很大。比如夏季销得不错的‘康师傅’绿茶,批发价一般每瓶在2.2元左右,而仿冒‘康师傅’每瓶进价还不到1元。”
据记者了解,在汽车站这种客流量大的地方,无论是正品还是山寨版的“康师傅”绿茶都可以卖到3.5元。一个商店一天就能卖出近200瓶。如果全部销售山寨版的“康师傅”,不算正常情况下的利润,一天就可以多赚200多元,一个月就是6000多元。对于一个县城小店经营主来说,这是相当诱人的一笔收入。
当被问及“怕不怕被消费者发现了找麻烦”时,这位小商店老板满不在乎地回答记者:“你要知道,来这里买东西的都是流动客,谁还能为一两瓶饮料几元钱的事较真!况且这又不是假货。再说我不承认是在我这里买的,他拿我也没办法。”
这位老板还透露,“山寨饮料”大都来自附近批发市场,打电话订货,对方会直接送货上门。其实店主们都心知肚明,知道这些从批发市场来的仿冒产品都是周边一些小厂加工的。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熊必琳介绍,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一直保持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去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6.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
那么,“山寨饮料”年产值又是多少呢?由于“山寨饮料”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国家没有具体统计数据。而据一项调查表明,假冒伪劣产品一般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左右。
正品饮料企业深受被仿冒之害,势必会举起维权之剑。而现实情况是,企业维权成本较高,如果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维权,巨大的成本将蚕食掉饮料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
露露公司品牌维权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山寨饮料”对知名企业的销量、品牌形象冲击很大,影响非常恶劣。以石家庄地区为例,露露每年有2亿元的销售额,而“山寨版”的露露在这个地区年销量至少能够占到10%。他们经常会发现10多种和露露外观极为相似的产品,公司每年都要花大量人力、物力维权。
包括娃哈哈、康师傅、汇源在内被仿冒严重的知名企业,每年也都要花费巨资进行维权。
一家不愿具名的国内知名饮料企业一直是“山寨饮料”生产厂家精心研究并模仿的对象,这家饮料企业一位姓龙的市场部经理向记者表示,仅该企业负责维权工作人员的差旅、工资等费用,每人就要花费几十万元。加上其他费用,公司每年用在维权上的费用都要超过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