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频现质量门 质量管理需形成国家合力
发布时间:2011-06-11 | 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
在世界知名服装品牌ZARA先后七次进入“黑名单”之后,另一国际品牌H&M也成为了“质量门”的主角。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公布的近期儿童及婴幼儿服装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业有限公司生产的“H&M”婴儿外套下摆纤维成分及含量不合格。此前的2009年和2010年,ZARA因虚标含绒量被两度曝光。
近年来,国外知名服装品牌频陷质量门引发了业界的激烈讨论,有人质疑,为何在中国生产的国外知名服装质量“不过关”,难道国外企业采用双重质量标准?以此类推,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是否也会实行双重标准:品质优良的产品用于出口,而质量一般的产品则进入国内市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近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双重标准只是人们的一种认识误区,在中国生产的国外服装企业同样采用全球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测系统,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也没有“内外有别”。
“不过,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确实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广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三无企业一直是行业质量监管的死角。杨东辉坦言。
事实上,质量问题不仅来自生产过程,而且与管理、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息息相关,质量监管若要不留“死角”,除了依靠产业链上下游达成共识,还需要国家各部门形成合力。
从追求数量到“价值至上”
杨东辉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的实物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
作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我国纺织行业已经告别了追求出口数量的扩张阶段,转而崇尚价值取胜。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出口的价值增长贡献率是55.5%,而数量增长贡献率是44.5%。“十五”期间,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12.5∶87.5。
杨东辉特别举例说:“在印度、巴西等更具成本比较优势的东南亚国家的冲击下,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规模整体下降,但对美国的出口份额不降反升,这充分表明,我国纺织服装的质量已经获得国外消费者的认同。”
与此同时,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全行业用于进口国外先进设备的金额达到199亿美元,国内先进设备采购金额为2800亿元,三分之一左右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践证明,作为一项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QC小组的贡献不可低估。目前我国纺织行业QC小组数量超过1万个,一批质量管理人才和QC小组骨干脱颖而出,成为推动纺织行业质量进步的不竭动力。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也加大了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抽检力度,检测范围包括童装、内衣、大衣、西服、羊绒衫以及家纺的窗帘、毛巾等。“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大类产品的抽查平均合格率为86.87%,高于“十五”期间的71.33%。
不仅如此,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采标率已经超过85%,一些优势企业的质量标准甚至高于国外平均水平。
质量管理需形成国家合力
虽然产品总体质量水平已经发生了质变,但是我国纺织行业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如包括纤维、纱线、面料、染整、服装、家纺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水平不平衡;质量研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缺乏相关标准配套,质量监管体系亟待完善等等。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看来,质量问题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生产过程,还涉及流通、消费和管理等诸多环节。
杜钰洲建议,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着力点就是质量提升,既要创新功能和品种,在上下游产业链建立统一的质量平台;又要通过科学管理、资源优化、配套协作降低质量创新成本。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副司长惠博阳建议,纺织行业加强质量管理,不仅要建立健全质量责任诚信体系、质量风险管理体系、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质量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评估,还要强化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等技术支撑体系,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实现集团化、集约化、品牌化。
“国家鼓励纺织企业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特别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自主制定或者主持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条件的企业还可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推荐为国际标准。”惠博阳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标准体系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
从国家质量战略的层面来看,除了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工信部等14个部门正在制定的国家质量发展纲要,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也将在年内公布。工信部科技司质量管理处调研员李进忠日前透露,该规划已于今年3月底通过了专家论证,目前正在根据专家意见做进一步修改。
此外,为指导工业企业开展品牌培育活动,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工业企业品牌培训指南和品牌管理体系评价指南两大标准,并将以服装、家纺等产品为重点开展试点工作。
“十二五”研发经费占比将达1.5%
“十二五”期间,我国研发经费在GDP中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8%提高到2.2%,其中消费品行业将达到1.5%。为实现这一既定目标,先进管理方法、标准和人才缺一不可。
杨东辉表示,卓越绩效、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是纺织行业开展质量管理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全行业还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纺织标准体系,开展国内外标准体系的对比研究,加大标准修订和实施力度。
人才战略也是实施全产业链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而技能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技能劳动者只占全国劳动者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技能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达到51%,全国质量工作人员的比例只有4.58%。
“质量问题说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包括个人素质、团队素质和经营者素质,需要具备心力、智力和合力。”杜钰洲表示,此外,还要建立纺织供应链质量跨越战略同盟,以有效降低质量成本、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