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超对接的“菜单式”生产让农户放心
发布时间:2011-04-28 |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当一股蔬菜滞销风潮席卷全国多地时,这里却风平浪静。
武汉市蔡甸区张塆街旭光村,汉江在这里猛拐180度的大弯,三面将村子环绕。由于按超市销量定量定品种“菜单式”种植,这里的菜农不用担心销路。
每天稳销6吨
26日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旭光村。
记者在进村的唯一一条水泥路上,遇到了该村家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冲。身边,三辆货车鱼贯驶入。
“这都是送菜回来的。”26岁的王冲介绍说,这三辆车分别往位于汉口、汉阳和武昌的家乐福超市门店送菜。
每天下午4点多钟,王冲都会接到家乐福采购人员的电话,确定第二天早上的送货量。“这一两个星期,一般每天白萝卜2.5吨,南瓜、冬瓜各1吨,莴苣1.5吨,每天稳定在6吨左右。”
谈及现在各地的蔬菜滞销,王冲丝毫不担心:“我们合作社跟超市签了订单合同,不会滞销。”
“定心丸”来自超市
然而,在2009年成立“家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之前,旭光村的蔬菜种植模式与很多普通村庄一样,自发而又盲目。“头一年什么卖得好,第二年就种什么,但第二年往往又卖得不好。”正在大棚采摘青椒的菜农胡双喜说,那时种的品种也比较杂,青椒、番茄、黄瓜、瓠子等等什么都有,但量都不大。
忆起当时卖菜难,合作社成员肖三炎记忆犹新。菜滞销的时候,他和村民到通城、孝感等地卖菜,“多卖一点是一点。”
合作社成立后,与家乐福签订订单合同。合同中,家乐福列出蔬菜品种及数量,合作社据此规划种植面积。刚开始时菜农们半信半疑,当年只有7户农户按超市的要求种了30多亩长白萝卜、60多亩青椒。
按订单种植后,这些菜每天源源不断地进入武汉市场销售一空。看到了“样板”,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如今,旭光村35户农户全部加入合作社。近1000亩土地上,青椒400多亩、长白萝卜200多亩、南瓜150亩、莴苣130亩、冬瓜100亩,合作社根据与家乐福的合同,将种植面积与品种细化到每个农户。
当然,按超市销量确定种植规模,只能是粗略计算。每当蔬菜产出略有多余时,王冲介绍说,由于他们的供应量占到家乐福武汉卖场蔬菜采购的1/4,超市会给他们开辟促销区域打折促销。
带动科学种菜
“同样是青椒,不同的品种差别可大了。”王冲指着大棚内的青椒。这种名为“香早秀”的青椒绿中带黄,皮薄,微辣,比较适合武汉市民口味。2009年前,旭光村的青椒基本上是“福椒”,颜色偏黑,皮厚,比较辣,市场反应不太好。经过与超市沟通,王冲认识到,必须改良品种,否则即使有超市订单,菜还是一样难卖。2009年秋季,合作社通过冷床育苗小面积试种青椒新品种,获得成功后,菜农们更加主动改良菜种。“如今1000块一公斤的萝卜种子、800块一公斤的青椒种子,村民们都舍得掏。”肖三炎说。
农户们看到合作社将菜农们“拧成了一股绳”,如今,肥料、农资等农资的采购,都由合作社出面下大单,降低成本。
站在进村的路上,放眼望去一片白色塑料大棚。肖三炎说,用上大棚后,菜一般可提前45天上市。“现在提前上市的青椒可卖到一块四一斤,等到大量上市就只能卖到几毛钱了。”
“这大棚跨度4米,一垄1米,沟20公分”,站在大棚前,菜农胡双喜滔滔不绝。他算了一笔账,通过这两年订单科学种植,每亩地的产出从原来的3000多元,增加到6000元至8000元。
记者感言
旭光村不怕“菜剩”,源于“农超对接”。农超对接,就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等直供农产品。这种订单式种菜,使得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避免盲目性,稳定蔬菜价格,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菜价,实现商家、菜农、市民共赢。
农超对接,订单种菜,展示了人们运用市场力量稳定菜篮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