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源头之谜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最先将一定量的盐酸克伦特罗添加入饲料,以提高牲畜的瘦肉率。但发现人吃了这种猪肉后,易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后香港、广东等地也发生了因食用猪肺汤的食物中毒事件,“瘦肉精”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瘦肉精”在我国早就被明确禁止使用,然而,虽然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瘦肉精”却“根”难除——
—2001年,包括北京、天津在内九个省市的23家养殖场被发现违规使用盐酸克伦特罗;2002年,广州某饲料生产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2006年,上海连续发生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波及全市9个区300多人;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
记者调查了解到,“瘦肉精”贩子一般不会明目张胆地叫卖,而是称为“肥猪宝”。“瘦肉精”的交易极为隐蔽,商贩往往将其制成无标签的小包装私下交易,由负责调猪的经纪人卖给养殖户。
在2008年查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分子从印度买来“瘦肉精”“变种”沙丁胺醇,再以深圳为中转站,通过下线秘密销往全国各地。
河南一名生猪经纪人透露,“瘦肉精”的“黑市”价格为每公斤5000元至万元不等,经纪人掺和饲料粉后以每包30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农户,收购时优先收购此类猪。
“瘦肉精”的利益链有多大
在双汇“瘦肉精”案件中,河南省已控制涉案犯罪嫌疑人32人,抓捕归案29人,正式立案8起,分布于养殖户、生猪经纪人、采购员等各环节。
纵观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剂事件,大都逃脱不出一个套路:商户企图用最低成本的投入收获高利润的回报。
以双汇问题猪肉为例,添加“瘦肉精”喂出的生猪出栏价格比普通猪每公斤贵0.4元左右,以每头猪出栏时100公斤计算,一头猪能够多卖四五十元。一般一个小养殖户养百来头猪,能多卖4000多元。
记者几经辗转找到一位经纪人。他称,现在大家吃肉都“挑瘦拣肥”,普通猪吃了“瘦肉精”,往往就半个多月,便可成为瘦肉型猪,成本也就七八元钱,但净利能有十多元。数量再多些,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个几千元。
在检查环节,也同样存在着“验猪等同于收费”的现象。
最近有媒体记者在深圳某屠宰场采访时发现,屠宰场宰杀被禁生猪牟利,只用交40元的屠宰费和20元的屠宰出厂单,便可让“瘦肉精”污染的猪肉顺利过关……
监管链“断”在哪里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6亿头,“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正暴露了整个监管链条上存在的缺陷责任。
对中国生猪产业现状而言,目前许多养殖户为中小户散养,“太散的时候难管理,哪家出了问题也难找。”广州市一位农场场长坦言。
河南一家肉联厂管理人员就透露, 该厂生产线每天要加工2000到6000头生猪,如果按照千分之四点五的检验率,每头猪检验费时30分钟计算,20元一份的尿样检测试纸和几百万元的检测设备,对于众多中小型肉联厂而言,提高抽检比例势必耗时耗财力。
与此同时,部分“瘦肉精”案件被查处后,处罚力度不够,尤其制售源头未经查处,很容易转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