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详情
家乐福“嫌贫爱富”,中小厂家“曲线救国”
发布时间:2010-09-20 | 信息来源:销售与市场
  渠道集中无悬念 

  我的父母生活在中国西北的一个中等城市,在市场营销的划分中,属于三级城市。这个城市共有人口大约600多万,其中市区人口大约100万多一些。几年前,这里开了第一家超市,于是全城的人都蜂拥而入。每天早晨,总有一些大爷大婶们早早来到这家超市门口,边晨练边等着超市开门。大约9点半,第一批购物者已经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他们的手里拿着几小捆菜或者几根葱,这是一天需要的菜。连冰箱都不需要,所有当天的菜一定是当天从超市里买的。 

  在这家超市成功的鼓舞下,和几乎所有三级城市一样,现在这个城市已经基本被超市所覆盖。 

  不过,这个城市还有一些东西是通过一家家小店卖出去的,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些小店,比如很多化妆美容品店。屈臣氏还没有进入,这些小店还可以很开心地经营下去。 

  但是且慢,谁说屈臣氏不会进入?这是一个三级城市,市区就有超过100万人口,有明显的商业活动中心,为什么屈臣氏不进入呢?果然,屈臣氏年内就将在这个城市开3家店。用一些民营企业家的话说:“这一下周围要死一大片。”只要管理能力跟得上,屈臣氏开店的钱根本不是问题,而小店将会一条街、一条街地关门。 

  实际上,在过去的10年里,渠道整合的过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整合先从价格较高、产品和品牌数量较多、服务增值较高或服务较复杂的领域展开,例如电器、手机等行业,以及立刻就要大规模开始的化妆品。这些领域由于消费者依赖渠道的服务和品牌商誉,也就促进了渠道的整合和渠道品牌的形成。 

  渠道集中绝对不是中国特色的现象,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渠道经营需要很好的信息、物流和管理能力,这些都要花大价钱,规模经济明显。所以,有了沃尔玛之后,没有任何其他零售企业有可能在成本上哪怕接近沃尔玛,同时又达到沃尔玛的信息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渠道集中还有利于收集客户信息和数据,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进一步提升经营水平。所以说,在渠道领域,越大越美。 

  如果你在美国生活过几年,你的消费一定会被固定在几个点上。每周去趟沃尔玛或者Target购买一些日杂用品和食品,去Whole Foods买有机食品和有机日用品,去梅西百货以及其所在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各品牌专卖店买化妆品和衣服,去Home Depot或者Lows买家居改造物品,去CVS或者Walgreens买药品和一些杂货,去Best Buy买电器(很不幸Circuit City还倒闭了),去GNC买保健品,去运营商的连锁店买手机……总之,这些东西的销售都主要通过大型连锁渠道进行。除了这些,你还想买什么?在欧洲,情况也大致如此,渠道集中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大城市年轻人也已经进入这种生活形态,下一步就是更多城市、更多人都会进入到这种生活形态。 

  有人一定会说:我们是做四、五级市场的,我们这里渠道集中还早着呢。我承认渠道集中还没有到达这些市场,但是让我们正视一些现实。 

  首先,中国的渠道在大中城市已经开始显现拥挤之势,渠道下沉是所有连锁渠道当前极其重视的战略。从国美、苏宁,到迪信通、加利利,再到屈臣氏,以及各种连锁卖场,都在拼命地下沉扩张。今天,沃尔玛在中国已经有200家左右的店铺,它和不超过10个主要竞争对手一道,足以全面覆盖中国的200个以上主要城市。下一步,几乎毫无疑问,它们必然会下沉渠道,其中国内大型连锁超市打头阵,沃尔玛和家乐福随后就会赶到。 

  其次,四、五级市场的渠道不会坐以待毙,渠道联盟早已被一些主要渠道商提上议事日程。在上下挤压之中,零星散乱的渠道将快速退出市场。 

  对于多数有了一定基础的民营企业家来说,这个事实已经反映在了每天的销售数据和业务增长配额中。可以说,渠道趋向集中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事情。唯一的问题是,哪些品类的渠道会先集中?哪些稍微晚一些?哪些集中度会非常高?哪些会稍微低一些? 

  无论如何,你都可以预见到,对任何行业来说,渠道都是越来越集中的,而非相反。 

  渠道集中于我何干? 

  这个问题我是故弄玄虚,因为每一个民营企业家都知道渠道集中意味着什么。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如果中国在10年前就是以大型连锁渠道为主,而且这些渠道就已经下沉到了四、五级市场,那么也根本没有这10年的成长机会。不过,该来的问题还是会来,城市化的方向已经无法改变并且成为拉动内需的政治意志的一部分,资本的意志也不会容忍目前分散渠道中体现出来的低效率生存手段,大型连锁渠道的下沉和扩张必将快速到来。 

  随着渠道集中度的提升,过去的渠道扩张手法越来越不奏效,我们也越来越不好把握今天的渠道政策和促销策略。我们和新的渠道体系打交道的经验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既有的渠道又随时会发生大改变。这些都导致了一个问题:过去的渠道策略和经验失效了。 

  互联网更是加速了渠道策略和经验的失效。如果说和沃尔玛这样的KA打交道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经验,和互联网打交道的经验则几乎为零。与此同时,淘宝在2009年的总交易额已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投资银行高盛给出的2012年交易额预测是8000亿元以上。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已经遍地开花。京东商城的消费电子产品、当当和卓越的文化用品、红孩子的母婴产品、凡客新近推出的服装产品平台、可得网的眼镜、钻石小鸟的钻石,在每一个品类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都在以近乎变态的速度增长着。甚至国美也制定了电子商务的五年规划,这足以证明渠道本身对电子商务的高度认同。在这个环境中,传统民营企业可以说是几乎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该从何下手。 

  渠道集中的力量如此之大,一场杀戮在所难免。回想几年前,在电器市场和手机市场掀起的战争还历历在目,众多企业一夜倒塌。渠道集中度的提高必然意味着产业链的另一端集中度也会提高,那就是供货商,或者说我们口中常说的“品牌”。留下来的,都是强者! 

  所以,任何品类的任何品牌都要面对渠道集中带来的挑战。 

  中小品牌何去何从? 

  大品牌是希望渠道集中度提升的,外资品牌更喜欢渠道集中度较高的市场,这有利于知名品牌高举高打、迅速扩张。中国市场过于巨大,而大品牌追求的又是全国市场和较为显著的市场份额,见缝插针式的经营不是这些品牌的策略。随着渠道集中度的提高,这些品牌自然可以和渠道“共成长”。而且,大型连锁渠道也更喜欢大品牌,它们天生就是一对儿。 

  民营中小品牌怎么办呢?当你明白渠道集中是不可避免、快速到来的事实后,你需要做的就是抛弃幻想,找到出路。 

  这条出路就是:抓住客户关系! 

  渠道最喜欢的就是能带来客户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可口可乐在美国从来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且毛利还比竞争对手高出5~7个点,因为没有可口可乐消费者压根就不来。想当年,诺基亚被消费者追捧,因此即使卖诺基亚的毛利很低,经销商也不得不卖,因为没有诺基亚消费者就不来。通过高空的强势广告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可口可乐和诺基亚这些品牌的品牌力可见一斑!它们就喜欢渠道集中,因为即使渠道集中对这些品牌来说也没有本质的威胁。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渠道集中后就会有所谓的“渠道品牌”,这确实是对供货商品牌的一种压力。比如我去沃尔玛买东西,如果见到一个没听说过的日用品,我可能会觉得质量应该也没问题,也许就会买。可是同样的产品放到一个夫妻店里,我一看没听说过这个品牌,就不买了。再到后来,沃尔玛甚至可以推出自己的一些品牌,比如Equate和惠宜,因为沃尔玛这个渠道本身就是品牌,这些自有产品也可以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而厂商要想和沃尔玛讨价还价,就必须有比沃尔玛更强的品牌力。可口可乐、宝洁这些公司的品牌就足够强,所以它们喜欢沃尔玛这样的渠道。它们甚至还会派人帮沃尔玛打理自己产品所在的货架,在沃尔玛的总部常驻一批人负责对沃尔玛的生意。但是,民营企业怎么办呢? 

  渠道集中对民营企业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很多渠道实际上不愿意和民营企业合作,最典型的就是前段时间报道很多的“宝洁联合家乐福扑杀本土日化品牌”。家乐福中国区副总裁戴玮则对外否认对大品牌和小品牌区别对待:“如果小品牌占据的货架越来越少,那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所以,一个品牌只有抓住了客户,才有可能和渠道讨价还价,否则你就是任人宰割。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民营品牌或者通过打广告,或者通过长期的销售,确实和一些消费者混了个“脸熟”,但是没有真正做到“非你不可”。相反,恰恰是一些渠道做到了非你不可,这就麻烦了。渠道自然明白它销售的哪些产品是消费者慕名而来的,哪些就是图个方便顺手装到篮子里的,还有哪些是不能没有的(比如可口可乐),渠道对这些不同品牌的脸色当然不同。 

  所以,一个品牌如果只能依托于渠道才能抓住客户,那就根本不是品牌。只有能够越过渠道抓客户,才是对抗渠道集中的唯一终极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品牌对品牌”,一个是渠道品牌,一个是商品品牌,最终都要分出个胜负来。 

  越过渠道抓客户,对很多依靠渠道铺货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还很困难。但是这些品牌要明白一点,那就是你不要期望一下把你现在的客户全抓住,变成“非你不可”。你要做的是踏踏实实抓住一些客户,这是你市场发展的一个基础。如果你能抓住领导品牌十分之一的客户,那你就有了相当于对方十分之一的扎实的市场基础,这个基础对方就很难摧毁。 

  如果你有30%的客户能做到“非你不可”,你就不用怕渠道集中,因为渠道集中的革命不能瞬间摧毁你,你就能抓住机会打翻身仗。这和打仗是一样的,革命即将发生,你需要赢得足够的调整时间。但是如果你只有10%的客户属于“非你不可”,那你就要小心了,只要渠道革命一发生,你就要落马了。有很多市场调研的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你的消费者究竟是“非你不可”还是“脸熟”,你应该尽快做一个这样的测试。 

  要想抓住客户,互联网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过去,厂商和顾客建立关系主要通过纸质信件,后来发展到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这些手段缺乏互动性,无法真正建立牢固的客户关系。再后来,一些厂商试图通过吸引客户登录品牌网站来建立联系,但是全部以失败告终。今天,互联网发展到社交媒体时代,通过将社交媒体和你的销售终端、包装、促销、会员回馈计划、广告等手段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忠诚客户的比例,建立和这些客户沟通的管道。很多领导品牌都在尝试这种做法,中小企业不妨快速跟上。 
  (来源:销售与市场 作者:习熠)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