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药店为何萎缩 多元化是无奈之举
发布时间:2010-08-05 | 信息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新医改方案中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的政策,使零售药店曾经风靡一时的“平价”概念难以为继。从零售药店业来看,现实距离“医药分开”已渐行渐远。
已经出台的新医改配套政策在设计上似乎忽视了社会零售药店数量庞大的客观存在。零售药店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分市场蛋糕,被正如日中天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分食,而二者并非处在一个平等的竞争地位上。作为一个促进医疗体制转好的市场化手段,近年来,零售药店始终扮演着冲击虚高药价的角色。但是在未来5年内,零售药店的市场份额可能将继续降低。
药店或将节节败退
德威治大药房董事长张玉宽已经无心恋战,有意出售其亲手创办的这家北京地区首家平价大药房。经历了前几年圈地热、连锁热、平价风暴,如今面临政策冲击的时候,一些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已经感到筋疲力尽。张玉宽表示:“现在我愿意将这家连锁药店让给优秀的人去做,但是至今没有人愿意出合适的价格。”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表示,今年他在两会上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源于“新医改方案配套方案对零售药店定位引导的缺失,对药品零售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我要为全国37万家零售药店,以及300多万行业从业人员说话,争取公平合理的政策。”他牵头创办的湖南老百姓大药房是全国首家平价大药房。
按照零售药店行业最初对于新医改“医药分开”的理解和期待,药品经营应当完全交给零售市场。基层医疗机构将不再经营药品,甚至大中型医疗机构也应该彻底与“药”分开。
现实情况与这种期待存在明显的反差。中国药品零售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说,2001年~2008年期间,药品在医疗终端市场和零售药店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23%、21.45%,而2008年医疗终端市场和零售药店市场的增长率分别为20.78%、18.18%。医疗终端市场的增长速度在继续加快,而零售药店市场的增长明显放缓。
行业资深研究人士李从选表示:“未来3~5年之内,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将由目前30%萎缩至25%,而整个医疗终端市场份额将升至75%。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将占据整个药品市场30%~35%的份额,将超过零售药店市场成为第二大药品销售市场。”
不享特殊待遇
目前,零售药店反响最大的是对于销售基本药物政策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销售基本药物施行零差率,国家统一给予补贴,而零售药店则无此待遇。而且,多数基本药物是零售药店的主打品种。零售药店价格优势由此已不复存在。
有人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只有与零售药店相互竞争、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改革的最终目的,如果零售药店无法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有同样的待遇,容易滋生腐败。
除此之外,医院处方无法外流以及各地主管部门对于医保定点药店的控制,使得零售药店与医院药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竞争弱势。
据谢子龙对14个省市73个城市的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调查走访的116家医疗机构中,实行电子处方的有102家,但仅有30家应患者要求提供了纸质处方。电子处方逐步演变成医院控制处方外流、垄断处方药销售、增加药费收入的工具。
多元化是无奈之举
为了生存,零售药店被迫调整进行产品结构,谋求多元化转型。谢子龙在今年两会上提交议案之一就是“建议允许药店加强健康管理服务”。再加上时下“大健康”概念的兴起也契合了药店“多元化经营”的转型趋势。于是药店的货架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非药品,零售药店俨然变成“可以售药的便利店”。
“在欧美等国,非药品占零售药店销售额的比重更大。”有关专家说,“但是在我国药店行业,这种改变是无奈之举!”
“我国药品零售行业的集中度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温再兴表示,“我国平均不到4000人就有一家药店,与国际上通常的平均6000人拥有一家药店相比明显过剩。”
(据《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