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浮现 零售业走出节能新路
发布时间:2010-05-25 | 信息来源:超市周刊
“对于净利润率在2%至3%的零售行业来讲,在环保节能方面的投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所以,除了企业自身投入资金之外,我们还要尝试更多的方法,比如说借助专业的外力来加速企业门店改造步伐,实现节能目标的效益最大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在不久前第三届零售业环保节能研讨会上的发言代表了许多零售行业管理者的心声。
合同能源管理浮出水面
零售业作为“上游连接供应链、下游连接消费者”的桥梁,在推动、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方面责任重大。
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固体废物管理处副处长戴祥在第三届零售业环保节能研讨会上谈到零售行业环保节能时强调说:“政府在这一块工作的定位不仅是规则的制订者,更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最大的政府采购消费者。我们希望可以搭建一个平台,与零售行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更希望和大家共同携手,造福人民。”
曾成功倡导“全球关灯一小时”活动的非政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要与零售行业“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战略副总监丁 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能够搭建起行业性的圆桌和网络,在这样的平台上,行业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分享彼此成功的案例。”谈到实施进展时,丁 说:“我们成立了平台、制订了标准,目标是让这些标准从圆桌走向市场。现在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商品的价格无法体现环境成本,很多时候,环境成本加进来会让商品的价格更高,这就使得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
他的观点得到了零售企业的广泛认同。超市要节能减排,但面对技术开发商和设备供应商推销的五花八门、费用不菲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时,心里不免产生诸多疑惑:我们的节能潜力究竟在哪里?在大量广告推销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中,哪些才是最适合的?如何制订节能规划、设计和实施节能项目?节能项目所需的资金如何解决?
面对企业管理者的困惑,“合同能源管理”一词逐渐浮出水面。
推进过程步履蹒跚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节能模式。就是指专业节能技术服务公司接受客户(节能业主企业)委托,通过与客户签订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改善的设备、技术、资金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为客户节约下来的能源成本获得项目收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李岩这样诠释。
据了解,这种在发达国家推行了近40年、旨在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制度于1997年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登陆中国。相关部门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开发和实施了“世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在北京、辽宁、山东成立了示范性能源管理公司。国家政策扶持、业内广泛关注,这种基于双赢的商业模式本该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但是种种问题的暴露却使得它们大多步履蹒跚。
“融资难,使得市面上的节能公司多数成不了规模。而对我们来说,如果选择了小型节能公司无疑等于选择了潜在风险。”提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目前的被动处境,武汉中百仓储超市有限公司设备部部长曾红顺一语中的,“虽然专业节能技术公司都说可以提供节能改造方案、设备采购、施工、运行维护等服务,同时提供服务所需资金。但是如果我们按照他们的方案把现有的照明灯具全部换下、换上节能灯泡,万一因质量问题灯泡不亮了,在等待维修的过程中这已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果这家不行,再换一家也是成本。”当被问及武汉中百仓储超市目前选择的环保节能方式时,曾红顺说:“我们的能源管理项目多由设备生产厂家直接运营。设备商为了销售设备,对合同能源管理这块的投入就比较用心。”
目前,我国的节能服务产业从总体上看,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较低,而且在风险、诚信危机之外,还暴露出融资困难、税收政策有待完善、缺乏政策支持、预算支出科目不明确、会计实务处理不统一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推进节能工作的需要。
设备商的新商机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当前的能源利用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十个百分点。
中国能源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30亿元人民币。由此,专家推算节能市场的潜力每年可以达到一千亿元人民币。
据记者了解,现阶段的商超在节能措施上多采取企业内部培养技术型员工、自主掌握节能设备运营;租用大厦的商超多利用物业公司对中央空调系统等进行统一管理;另外,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设备生产厂家直接负责所销售设备的管理、维修和保养。
对于这一现象,李岩分析说:“随着零售行业节能措施的不断深化,会把零售企业和设备供应商联系的更加紧密。设备供应商除了销售产品之外,业务会逐渐延伸到服务领域。在国内的专业节能技术公司没有成长起来之前,设备供应商利用与零售企业的近距离接触,不断提升技术含量、扩大业务范畴,提供节能设备的同时提供节能诊断、维护、改造等服务,或将扮演第二类节能设备技术公司角色,打造出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
(记者 张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