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详情
北京天桥百货经营不佳放弃“民俗牌”
发布时间:2010-03-18 |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8年底,北京最早“十大百货商场”之一的天桥百货商场改造后开业,打出“京城民俗旅游商品第一家”旗号。而从今天起,因经营状况不佳,不得不再次停业改造。这一次他们将放弃“民俗牌”,变身时尚百货,计划五一前开业。  

  现状:多数商户早已撤离 

  昨日的天桥百货商场显现出一片空荡荡的景象,二到四层已被封闭,挂上“停业装修”的牌子。只有一层还剩10多家摊位,商户们正在甩卖饰品、食品等。“这是最后一天了。”商户们说,他们算是商场最后一拨人了,更多的商户春节前已撤离。 

  据天桥百货商场总经理窦敬梅介绍,2008年底商场有商家300多户,很多人租期到期后就没再续约。而在此次改造前,商场已退了80多商户剩下的租金。 

  过去:民俗生意很难盈利 

  2008年12月28日,重装的天桥百货商场开业,当时的负责人对转型主打“民俗商品第一家”踌躇满志,但好景不长,很多商户说“叫好不叫座”。 

  对于再次停业“变脸”,窦敬梅说:“去年整个旅游业都不太好,而民俗特色又是以旅游业为基础的,因此民俗生意难做,很难盈利,所以决定放弃‘民俗牌’。” 

  将来:改造定位时尚百货 

  窦敬梅称,这次改造投资500万元,改造后的名字叫“天桥乐汇购物中心”,定位是时尚、运动、休闲。“天桥附近没有大型综合商场,打算主要面向南城年轻一族。”窦敬梅说,目前80%招商已完成,引进时尚品牌70个左右,采取品牌联营形式。 

  据介绍,新商场营业面积约8000平方米,还考虑将来在一层设民俗专柜。作为珍贵的历史见证,郭沫若题写的“天桥百货商场”6个大字和毛泽东题的“为人民服务”牌匾,还会被全部完整保留,依然在原处悬挂。 

  天桥百货商场历史 

  ●1953年 天桥百货商场成立; 

  ●1984年 全国第一家由国营企业转制为股份制的企业; 

  ●1999年 北大青鸟借壳天桥百货上市,并没对商场调整; 

  ●2005年 一层珠宝城内部整改,但未能改变亏损状况; 

  ●2008年底 转型打“京城首家民俗商场”旗号重新开业,经营状况仍未得到改观。 

  ■ 专家声音 

  “打民俗牌没实力不行” 

  昨日,北京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高以道表示,“民俗牌”并不是那么好打的,它需要一系列实力整合,形成独特的吸引力。 

  高以道称,天桥百货从根上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商场,只是多次变动才被折腾的不行了。“民俗”不好做,现在的百货业同样也不好经营。如果没有成熟的人脉,前景并不乐观。 

  他认为,做民俗的思路不一定是错的,但它是一个具有节令时间性、季节性、地域性的民俗,需要经营团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一个地区的民俗特点,可以把各个时段的文化尝试整合,这里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经营团队的实力和资金实力,而天桥百货这几年一直让人感觉有点“忽忽悠悠”、“摇摆不定”。另外,“很多民俗是需要扶持的,而不是一上来就要指着它挣钱盈利。”高以道说,目前北京地区还没有能常年经营民俗的商场,多数是节令性经营。要经营民俗,除了团队和资金实力外,还要尽可能争取到政府扶持。 
  (新京报 记者 廖爱玲) 

  相关报道:北京天桥百货改造一年后再次停业“转型” 

  昨天下午,刚刚改造一年多的天桥百货商场,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再次停业改造。一层摊位几乎已经拆空,显得非常萧条。 

  天桥百货商场总经理窦敬梅接受采访时表示,投资方没有盈利,证明“民俗市场”业态不行,决定回归到“百货店”。 

  ■现场探访: 

  最后一天商家狂甩货 

  变脸打出“民俗牌”的老字号天桥百货,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仅仅在一年零三个月后,再次以停业告终。 

  “北京烤鸭100元4只”、“海鲜大甩卖一件不留”……记者在商场一层看到商家纷纷在吆喝甩卖。仅留下北京特色食品、木制面具、廉价首饰、地方小吃等十余个摊位,一些附近社区居民挑挑拣拣,与摊主讨价还价。门口卖大连特色海鲜的商户推出一个柜台,里面有冰冻海参、象拔蚌、扇贝等水产,以成本价甩卖。而通往二层至四层的电梯已被拉下的卷帘遮蔽,上面挂着“停业装修”的牌子。 

  “明天早上我就不会再来了。”一位卖食品的商户告诉记者,这是他在天桥百货的最后一个下午。实际上,今年春节前,部分摊主就开始陆续撤离。 

  2008年12月28日,重新装修的天桥百货商场再次开业,为配合天桥地区的民俗特色,商场转型打起了“民俗牌”。 民俗工艺品、老北京特色小吃、旅游工艺品占到了摊位总数的约30%,摊位租金为每天每平方米8至9元。然而,不少在此经营的老艺人却称“叫好不叫座”。 

  经营外国特色食品的摊主王女士说:“买的人不多,压的货很多,其中韩国大枣茶、姜茶已经转手给别人了,剩下的这些甩了就不干了。”还有些商户说,民俗市场的定位不清晰,楼上的或和小商品市场无异,顾客也不愿意来这里买这种东西。 

  ■“天桥百货”经营者: 

  一年没盈利回归“百货”业态 

  天桥百货新一轮的改造聘请了北京海诺商业地产运营机构作为总策划方,未来商场的名称可能变成“天桥乐汇购物中心”。商场营业面积约8000平方米,共分四层,这次将引入70个左右的知名品牌。 

  窦敬梅解释说,目前80%的招商工作已经完成,包括耐克、阿迪达斯、李宁、ONLY等时尚品牌。一层保留的老字号只有稻香村,如果有合适的位置,商场一定会设置民俗艺人的展示空间。 

  预计将投资500万元,用于外立面、室内公共空间的装修改造。北京海诺商业地产运营机构的一位刘姓负责人表示:“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我们确定了业态升级,回归到百货店,投资方采纳了我们的方案。” 

  当记者问到为何转型“民俗市场”没成功时,窦敬梅说,一年来商场并没有盈利,所以下决心要改变。当然,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和甲流,整个旅游业都不太好,而商场的民俗特色又是以旅游业为基础的。 

  ■商场新定位: 

  “平民奢华”走中端路线 

  百货店定位的“平民奢华”是个什么概念?窦敬梅表示,天桥百货南边就是木樨园商圈,从批发到零售有自己的产业链;北边有新世界商圈,30万平方米体量的综合商业设施。“我们想还是应该差异化经营,天桥百货将定位中端为主,还是经营一线、二线、三线品牌服装,面向大众,做到同样品牌的服装在这里以最优惠的价格销售。” 

  记者问:“针对有专家建议天桥地区缺少‘超市’,您对此怎么看?”窦敬梅表示:“百货业态已经得到董事会的确定,不会改变。现在原有的超市可能会保留,服务附近的社区居民。” 

  专家说法 

  赞:百货业态没饱和 赞同老字号回归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表示:“老字号天桥百货就是做百货起家的,重新回归百货业态,挖掘老字号的内涵,我很赞同。”黄教授认为,京城百货业从整体数量还不够,选择百货业态带来的竞争压力并不是关键问题。天桥百货能否再续辉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百货业态的定位、资金投入、管理和运营团队的水平等诸多因素。其中,百货业态的目标定位决策则来源于对市场的调查和判断。 

  弹:管理层能力不足 变来变去未必行 

  北京商业企业协会秘书长、研究老字号问题专家高以道直言不讳地说:“民俗市场做不好,改百货也不一定能成功。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管理层的能力水平不足,缺乏对商业知识的了解和经验,我觉得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高以道说,“民俗”原本是个好题材,如果500万元的投资用于引进系列民俗商品,例如挖掘华北、东北等各地民间商品,无论春节、正月十五、中秋节等各地文化传统的吃、穿、用、摆设等都能得到展示并销售,做出特色来,没准能像当年“菜百”卖黄金一样成功。如今,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等均有政策支持,可惜天桥百货没抓住机会。 

  新闻背景 

  大起大落 

  屡“转”屡挫 

  ●1953年,天桥百货商场开业,是北京最早的综合类百货商场之一,比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早2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商场经营达到了顶峰。 

  ●1983年,天桥商场大胆选择了股份制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次年,商场开始实行一系列股份制改造工作;并以每股100元人民币,由工商银行代理分期发行。改造后的企业经营面积扩大到17000平方米。1992年1月19日,扩建的新商场举行开业典礼。 

  ●1999年,北大青鸟借壳天桥百货上市,但由于其偏重于高科技项目,并没有对商场进行调整和改革,天桥百货商场经营每况愈下。 

  ●2005年,天桥百货商场一层珠宝城进行内部整改,但仍未能改变亏损的状况。 

  ●2008年12月28日,天桥百货商场转型,打着“京城首家民俗商场”的旗号重新开业。 

  ●2009年中期,为吸引客流,商场四层的餐厅引入了二人转等现场表演活动。 

  ●2009年下半年,引入各地特色食品。 

  ●2010年春节前,因经营状况依旧没有改观,商户陆续撤出,商场面临第二次转型。 

  ●2010年3月18日,商场关门,进行内部装修,并重新招商。 

  (蔺丽爽)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