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超市掀起新一轮“圈地”运动
发布时间:2009-10-17 | 信息来源:时代商报
您是否发现身旁的大型超市越来越密?在沈城经济复苏,主城区在房产带动下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沈城的超市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沈城部分经营不善的超市门店已经关闭,转而被雄心勃勃的新东家接手。与此同时,家乐福、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也正抓紧在沈布局,增开新店,沈城超市业的新一轮竞争已悄然拉开序幕。
部分超市“水土不服”
距世纪联华滂江街店关店已经快一周了,住在附近的居民似乎并没感觉到什么不便。“营业时也没什么东西,价格还贵。”于阿姨家离世纪联华滂江街店不过五分钟的路,但去过几次感觉不好之后,就立刻转向了相隔不远的另一家大型超市。
有调查显示,大卖场的辐射范围一般在1~3公里。而以世纪联华滂江街店为中心,3公里半径商圈内已满布13家超市或大卖场。“关店是早晚的事。”沈城超市业内对世纪联华滂江街店的关店并不感到意外。2006年末,世纪联华将兴工街店关闭,也同样是基于经营不善的结果。目前,世纪联华在沈的另两家店,也处于维持状态。尽管世纪联华一直没有公开表示将退出沈阳市场,但在同行眼里,世纪联华这只在南方城市叱咤风云的狼,早已在沈被驯化成了一只没有任何攻击性的绵羊。
事实上,世纪联华并非第一家在沈遭遇“水土不服”的外来超市。2002年至2006年间,曾“三度关门歇业”的新一佳超市几经努力,还是含着泪水,挥别沈城。
有业内人士称,对于外来超市,一般3—5年就会面临生死大限。华润万家接手世纪联华滂江街店也同样面临着市场的生死挑战。
而面对外来超市接连在沈易主或退市,市场营销专家李永平则表示,利润收缩是逼退外来超市的重要原因。
她认为,所谓超市经营不善,无非是在供应链、本土化和内部管理上出了问题。在杭州等南方城市,你可以随便在一个社区附近找到世纪联华,全城布店的规模效应使其物流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其商品价格自然也实现了最大降低。而在沈阳,世纪联华只有四家店,还接连关闭了两家,失去了物流上的优势,也等于压缩了利润。在商品方面,世纪联华也没有固定本地化消费人群,造成同一辐射半径内的客源大幅流失。另外,还有内部管理欠缺等问题,也都在制约着世纪联华的生存与发展。
外资超市正加紧扩张
就在沈城本土超市按兵不动,外来超市重新布局的时候,早已习惯异地作战、且一路“跑马圈地”的外资超市又加紧了扩张的步伐。
今年年初,已入沈八年的沃尔玛终于离开太原街、中街这两大传统商圈,在居住人口相对密集的长青地区开出了第三家店,而第四家店也在浑南一个大型商业项目中紧张筹建。
作为最早进入沈城的超市家乐福,更是没有放过任何一次可以扩张的机会,10年间,家乐福已在沈开出七家门店,当仁不让地成为沈城门店最多的超市。尽管如此,家乐福仍然不满足于眼下的店面数量,四季度,家乐福的第八家店也将正式营业。其经营定位也调整为“比super market还大的大卖场。”
另外,同样有着外资背景的乐购入沈也有9年的光景,在现有五家店的基础上,乐购也传出消息,明年正式进浑南,开出第六家门店。
超市生存将转向靠内功
“要想生存得游刃有余绝非易事。”眼下,沈城的超市经营者们早已预知到了今明两年绝非寻常的竞争将引发怎样的结果。“3公里内,抵挡13家竞争对手的,不仅是世纪联华、华润万家,家乐福、乐购、沃尔玛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负责人表示,目前沈城超市已从单纯的跑马圈地时代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但一些超市确实存在结构性问题,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定位也不明确,导致缺乏竞争力。北京华联跟世纪联华单从经营超市的层面相比,可能不占多大优势,但北京华联这两年经营战略的转变,对其生存和扩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据悉,北京华联表面看起来是既有百货、又有超市,实际打的是购物中心的组合拳,其内部管理也明确划分出了百货主力店、超市主力店、餐饮娱乐主力店等不同业态,在这种业态互补的推动下,其超市的竞争力得到了补充和增强。
另外,对于今明两年即将新开张的超市,业界一致的预言就是“低价策略不可避免”。建立直采基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空间效率……沈城超市进一步内外兼修的低价大战,无疑会给沈城百姓再次带来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