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世界百货二线收购战略的可行性
发布时间:2009-09-19 | 信息来源:中国时尚品牌网
其实在半年之前已经多少获取了一些消息,香港新世界百货要在二线相对发达的城市进行百货物业收购,当然这从理论上来讲是一个安全、可行、具备发展的逻辑。但是从实际操作层面看,用新世界百货单兵的力量去执行则尚欠火候。
我判断新世界百货收购二线城市的战略可能出自以下的一些考虑:
1.新世界百货于08年在香港独立上市,这是新世界集团第5大独立上市企业,但从
股价表现等方面看,略逊于百盛,其实我个人认为从百货的管理、形象、资金、实力、背景等在诸多方面,新世界是略强于百盛的。但是过于保守的开店行为、营销手段、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确与很多百货相比差距很大。这就制约了新百的再发展,他需要更多的百货店及业绩的支撑来完成对股民的回报。
2.经济危机来临,面对各行各业几乎是场无情的洗礼,市场上企业倒闭、裁员、物业
低价抛售等行为比比皆是,此时出手进行物业收购的确是个天赐良机。但是从众多的倒闭企业中,零售比例并不多,而且也仅集中于卖场等一些不知名的小企业。物业出售的也仅针对一些酒店公寓、大型购物中心等物业,并没有百货物业出售案例。
3.收购二线城市成熟百货可以节省新百货的市场培育时间,可以尽快的将投入的资金
产生出客观的回报。新百的注入可以利用其全国性的招商能力,为被收购百货进行厂商换血,快速的产生业绩和现金流,这点我相信是收购战略的主体思想。
但是中国的百货市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个市场太过于复杂。郑志刚接手新百业务
后,其已经从其应有的职务身份中跳入了应是职业经理人来操作的事情,也就是外行指导内行的工作,这可能是急于向爷爷(郑裕彤)表功吧!
新世界百货收购二线城市会遭遇的几个问题:
1.所有能够存活到现在的二线百货都有其生存之道,他们现在的处境早已不是10年
前传统百货的模式。经过太平洋百货对中国百货业的“教育和传授”,目前大多数百货已经掌握了业种筛选、规划、管理、促销等模式,中国的百货升级时间尚未到来。
2.所有能存活到现在的二线百货公司都已经清晰的认识了自身物业地理位置的特殊
性(位置太差的新百也未必肯收购),加之近几年来对商业地产的大肆渲染,只要能发的出工资,物业既是处于静止状态下也具备升值功能。
3.所有能存活到现在的二线百货公司除民营企业外,基本都于当地国资委、商委有着
利益的牵连,若一旦企业性质发生变化,随之发生的很多私下的利益群体将为之“受害”。而民营的百货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早期利用国退民进的洗牌过程中,以低价获得的,由于成本低,只有经营状况尚可,这家百货就是这个企业的摇钱树。
新世界百货进行二线城市的收购不是不可行,但是绝对不应该是新百自己去单打独斗。新世界集团是香港三大企业之一,仅次于和黄和新鸿基,其其它4大上市企业在中国尤其是中国政府当中的声誉度是非常之高的。
很显然,若新百联手新世界中国等集团内部资源,那么在二线城市将有可能所向披靡,因为集团资源中包括地方政府最需要的百货零售、土地开发、基础建设等。显然,目前新世界百货要单打独斗的进行收购,其路漫长且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