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零售人:挣扎中的幸福感
发布时间:2009-07-16 | 信息来源:联商网
我原来对联商网《店长》策划的“2009中国零售人工作幸福指数”大型调查并不看好,觉得意义不大;因为当下的零售不是幸福不幸福的问题,与其他所有行业一样,应对环境才是最紧急的事情。现在看来,做这件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恰当与必要的。
看了调查的数据分析,我对零售人的总体印象是: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挣扎中的幸福感。
调查结论之一:大多数零售人因为从事零售行业而感到幸福,17%的零售人经常觉得幸福,70%有时觉得幸福。
这一结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不幸的事实:零售,这个在最近20年创造了巨大财富、辉煌与荣耀的闪亮行业,“经常”有幸福感的人居然还不到20%!暂不谈这17%的零售人是怎么感受到幸福的,且要问问那70%的“有时幸福的零售人”,是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了,还是在工作“放风”时感受了幸福?如果是工作中的幸福,那又为什么仅仅是“有时幸福”?为什么不能“时时幸福”?
回顾过去的零售,我们看到:一些没有安全保障的零售老板,攀官成了经营的基本要义;一些没有人格尊严的职业经理,辱骂成了管理的基本方法;一些没有职业荣誉的服务人员,怠慢成了服务的基本状态。
展望未来的零售,我们看到:顾客越来越“绅士”,需求越来越多变。面对将来的“绅士”顾客,零售人是不是也应该更有腔调,以格调对绅士,以优良对优雅,以变革对变化?突然想起德国的出租车司机:礼帽、金丝边眼镜、手套、制服、彬彬有礼的仪态,构成了一幅自信与自尊的画卷!这样的司机不可能没有幸福感。
调查结论之二:大多数零售人对当前的工作感到满意,6%感到很满意,60%感到基本满意。
这个结论很正常。真正感到满意的人非常少,大多数人想表达的真实想法并不是“基本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他们既没有达到使人愉悦的满意境界,也没有特别的不满,是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一种“弃之可惜,食之劳累”的状态。
是否能让员工满意的问题并不简单。有些企业愿意给店长50万年薪,把企业的利润也让员工一起分享。对这种做法的主要指责是:投资人的利益如何保护?但如果这企业就一个老板,他愿意把自己的利润分给员工,那就无妨。
有些老板把员工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员工满意也就成了目的。那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大多数企业还难以做到,所以无法作为普遍适用的要求。
有些企业则采取限制员工满意的办法,他们主张“不能让员工感觉太好”,这样既能使员工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也能使企业更好地控制员工。看起来这也是一种好办法,但这些被限制了“满意感”的员工,往往很容易被来自外部的“温情”所诱惑。到了新的企业,他们也不见得能够获得真正的满意与幸福,因为当他们在背离土生土长的企业时,已经失去了自我价值。
满意与满足是有差异的,满意使人感动奋进,满足使人停滞不前。老板应该让员工满意,而不应该使其满足。
调查结论之三:零售人最看重的影响因素是自我实现及发展空间,其次是团队协作和工作氛围,只有16%的零售人最看重薪资。
这个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零售人对“自由与自主”与“良好工作氛围”的期盼。但报告的另一个结论显示着一个似乎与此结论矛盾的地方:零售人对“关于工作幸福,你最期望改善的是?”的回答中,提高薪资排第一位,其次才是有升职空间、发展空间、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与矛盾?这其实反映了零售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期盼一个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把此放在第一位;但另一方面,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变化总是难以把握,于是,就退而追求“薪资”这更为现实的目标。
该报告的另一些数据也可佐证这个观点:有超过40%的低收入群体对当前的工作表示不满意;接近90%的普通员工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普通员工的年收入均不超过8万元;基层管理人员的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下。
而这与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基层,不要说连续工作时间长、全年无休、站立服务等来自行业特征方面的劳累,而且越到基层,来自各方面的烦心事也越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什么事你都得应对自如。偶尔让零售人感受到来自老板的夸奖,顾客的微笑,下属的认可,家属的安慰,并由此获得点滴快乐与幸福,但感受之后则是更多的付出与更大的透支。零售人是在挣扎中感受幸福。
到底什么是幸福?美国学者说:幸福与金钱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有些人天生喜欢金钱,他们在赚钱的过程中享受着幸福。有些人虽然没有钱,照样过得很安逸很舒适很有滋有味。可见,有钱人与没钱人都有可能是幸福之人。
有人说,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是幸福的,但有人却说,不自由的人也是幸福的。不自由的人之所以幸福,那是因为心存对自由的期盼。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期盼。
(作者:周勇,系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