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实施在即连锁超市准备好了吗?
发布时间:2009-04-30 | 信息来源:在线国际商报
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连锁超市作为城市消费者最主要的食品购买渠道,在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连锁百强的销售额达1.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商总额的11%强。目前,我国的超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如何?自今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正式实施,各连锁超市是否已做好了准备?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的《2008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100%的连锁超市对消费者有保证商品质量、问题商品退换货以及先行赔付商品质量承诺制度;100%的连锁超市实行了供应商档案管理制度;87%的连锁超市设有食品安全管理部门;80%的连锁超市会定期对高风险供应商的生产加工现场进行审核。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硬件投入明显增加“2008年,多家超市在门店中设立了实验室,加强了门店环节对食品质量控制的投入。”报告显示,从整体上看,2008年,连锁超市在卫生清洁、虫害控制、垃圾处理等设备上的投入比2007年有所提升,在取样的62家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门店中,67%的门店在虫害控制、质量抽检、专用清洁剂等方面每年都会有一定金额的费用投入。
据悉,超市保证食品安全的设备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与卫生相关的,如虫害控制、卫生清洁、垃圾处理等;与温度相关的,如冷冻、冷藏、保温等;与质量相关的,如快速检测设施设备等;与环境相关的,如消毒杀菌设备等。2008年,有98%到100%的超市分别加大了对冷冻、冷藏设备的投入;76%的超市加大了对保温设备的投入。
调查还显示,40%的消费者感受了到超市在环境设备方面的投入;20%的消费者看到了超市在温度控制设备方面的投入;27%的消费者认为变化不大。完善的硬件设备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对消费者选购场所的调查显示,以生鲜食品、常温包装食品、冷冻冷藏食品这三大类食品为主,消费者在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中进行选购的比例没有太大变化,整体而言,消费者对超市和大卖场的信任度变化不大。
管理架构基本成型“超市的食品安全内部管理体系正逐年完善。”有87%的超市对设置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做出了积极应答,数量比往年有较大提升。各超市企业配备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平均为24人,非专职人员109人。从管理架构和人员配备来看,超市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基本完善。
2008年,连锁超市加强了对员工食品安全和卫生意识的培训。在入职过程中,97%的超市对正式员工进行了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培训,较2007年86%的比例有所提升,35%的超市至少每半年进行至少一次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这一数值也比2007年21%的比例有所提高;同时,77%的超市还会对店内促销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
为了提高员工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大部分超市将食品安全监管和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了有效地结合。报告显示,只有3%的超市没有将食品安全指标与个人的职业发展挂钩,而在2007年,这一比例为4%;在执行监管体系与激励机制时,44%的门店高层管理人员将工作绩效与食品安全工作挂钩,比2007年的40%也有所提高。
管理制度日趋完善“100%的被调查企业对消费者有保证商品质量、问题商品退换货以及先行赔付的商品质量承诺制度。”该报告显示,90%的被调查企业设有商品质量管理制度;100%的被调查企业实施了商品进销存(台帐)管理制度,其中,供应商档案管理制度的覆盖率达到100%;76%的超市有明确的违规处罚和公开的供应商退出制度;60%的企业还设有信用管理制度。
“2008年,80%的超市定期对豆制品加工、熟食加工等高风险供应商的生产加工现场进行审核,这一比重有明显提升。”调查发现,九成超市能够对不合格食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100%的被调查企业设有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在门店设置公告栏,及时传达相关信息。有近10%的企业使用电子显示屏进行信息公示。
为了强化制度的监督执行,77%的超市自设督察员;部分企业聘请百姓监督员。“超市管理水平提升初见成效。”报告还显示,近一年内,除问题奶粉事件之外,60%的超市没有发现严重的食品质量问题。2007年,没有发现严重食品质量问题的企业占55%。目前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虚假错误标签、农药残留超标以及过期食品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质量问题是农药残留超标,占比达62%;其他问题包括虚假或错误标签标识、抽检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占比为38%;被调查企业中没有发现一起假冒伪劣食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