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结束公开招股后,江苏时代超市将于7月16日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业内人士认为,“卖身”计划失败后仅3个月,江苏时代超市就登陆香港上市,一方面表明了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零售业的追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赴港上市零售企业的复杂心态。
内地零售业受追捧
继2003年6月联华超市开内地零售企业香港成功上市的先河后,目前已经至少有11家内地零售企业登陆香港联交所,而且上市速度越来越快,其中既有超市类公司也有百货类公司,既有本土企业也有外资企业。
不难发现,尽管存在永乐退市、物美连续停牌等事件,但香港资本市场依旧对国内零售行业大力追捧。业内人士认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不止一个。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自2003年起,中国零售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步增长,2004年、2005年、2006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3.3%、12.9%和13.7%,2007年前4个月增长率超过15%达到15.1%,并呈加速增长势头。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4月8日发布的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与上年相比,名义增长了13.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2.6%。无论是名义增长还是实际增长,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均为1997年以来的最大值。报告说,如果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与2006年持平,将比2006年增加1万亿元以上。
加息对零售业的利好消息。我国实行的连续加息政策不仅对投资者信心是个较为沉重的打击,而且还是悬在众多行业头上的达摩之剑,但零售行业由于独特的赢利模式和抗周期性能力,加息反而成为添火的利多工具。有专业机构表示,加息使得已略有降温的零售板块再度炙手可热,投资者对零售板块的关注主要来自几个预期。一是随着宏观经济的繁荣,国内零售市场加速发展。二是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居民消费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三是加息使得市场预期,资金将从投资转向消费。四是作为“现金为王”的零售行业,资金周转快,银行借款规模较小,在加息的情况下,财务风险相对较小。
升值潜力巨大的房地产资源。百货类公司伴随着商业地产的增值而提升,并成为重组并购和市场投资估值越来越重要的依据。在经营业绩上,商业地产升值,将直接推动相关商业地产租金价格上调,从而直接提高百货企业的盈利能力。例如,金鹰商贸2001年开设的扬州店就属于物业。
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除了行业景气的大背景外,赴港上市公司自身通过管理能力的提升也将达到内生增长。像物美商业对信息技术的持续应用;佳华百货不断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提高创造新型业态的能力。
外资企业比重大
梳理一下近几年赴港成功上市的内地零售企业,不难发现,在上市速度、零售业态、企业性质等方面发生不少变化。
上市速度加快。2003年6月,当时国内超市连锁业老大联华超市成为第一个登陆香港联交所的内地零售企业;同年11月,物美成为内地首家赴港上市的民营企业。2004年,国美放弃IPO首发借壳中国鹏润香港上市。到了2007年,先后有银泰百货、佳华百货、百丽、新华文轩等4家零售企业同年上市,这还不包括今年即将上市的江苏时代超市和新世界。
业态多样化。从联华、物美到国美、永乐,前4家赴港上市的零售企业都是超市或者家电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2005年以后,随着百盛的上市,内地百货业态公司开始出现在香港联交所,至今已经有4家百货公司,大有抢夺超市、家电等新兴业态风光之势。总部设在深圳的百丽集团今年5月23日在香港主板市场挂牌上市,根据当日收盘价,其总市值成为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榜首。今年5月30日,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新华文轩”是内地书业第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它也由此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图书发行业零售企业。
企业所有制性质多元化。在11家上市企业中,联华超市、京客隆以及新华文轩是国有性质;物美、国美、永乐、银泰为内地民营企业;其余均为外资企业,而即将上市的新世界以及江苏时代也为港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国美、永乐在香港上市公司的控制人都是外资企业,现在即使是国美集团也是一个彻底的外商独资企业。银泰百货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其中上市前35%、上市后至少20%的股份被华平基金持有。
另一个现象是,一些外资零售企业开始热衷把国内业务海外上市的做法。2005年11月,来自马来西亚的百盛集团在香港IPO,成为第一家将中国内地业务实现上市的外资零售巨头。业内人士认为,此后将可能有一批台资企业如大润发、特力屋等,也陆续步其后尘,将他们大力投入的内地零售业务,通过上市来实现资产增值及筹集发展资金。
为什么上市
在众多赴港上市的内地零售类公司中,江苏时代超市的上市轨迹比较令人回味。
江苏时代超市是CSInvestment(一家离岸公司)的控股公司,但其最终投资方是以服装为主业的香港肇丰集团,方铿及其兄弟是其股东。1996年9月香港肇丰集团在江苏南通市开出其内地第一家超市,并取名为“时代(TIMES)”,由此迈出时代连锁超市的第一步。目前时代超市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地,并在上海杨柳青路上拥有一家大卖场,在国内共拥有近50家超市。
2006年8月29日,物美曾宣布计划以11.42亿港元的代价,向CSIn-vestment收购时代超市50%的股权,但今年4月,受物美集团创始人、原董事长张文中开始协助政府调查,物美商业长时间在香港停牌的影响,物美未能向时代超市支付收购款项,因此被迫停止收购时代超市。
于是,被迫中断与物美商业的收购交易之后,江苏时代超市转而在香港自行上市。据悉,时代超市计划发售2.1亿股,相当于扩大后股本的25%,募集资金最多达1.5亿美元。
或许是巧合,时代超市募集的资金大致也是10亿港元,与物美当初的收购价格相当。据悉,时代超市拟将发售的2.1亿股中,90%用于国际配售,剩余10%则公开发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展内地业务和偿还银行贷款。
但是,有人认为,时代超市上市的最终目的还是“卖身”,理由是,既然能到香港联交所上市,企业的规模、业绩都应该是出色的,那当初为什么要向物美出售50%的股权呢?
“企业上市,融资只是目的之一,因为还有很多其他途径可以实现融资目的。更重要的是,融资完之后你要干什么。”巴克莱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海洲说。“如果有的企业有在国际市场比如美国发展的雄心,那么选择到纽约上市可能会更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企业我觉得有必要在海外上市。”
现在的问题是,国内零售企业到香港上市的真正目的外界很难看得清。去年3月,国美电器上市公司(百慕大注册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付出高达69.876亿港元的代价,买下黄光裕拥有的35%的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股权,国美电器“摇身一变”,成为外商独资零售企业。商务部一位官员曾奉劝黄光裕不要把国美电器变成外商独资企业,如果那样的话,其他外资要强行收购国美电器的话,国家政府部门即使想周旋也无能为力。
“为什么上市”这个问题同样可以提给永乐,永乐赴港上市不到两年就嫁给国美并宣告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