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现阶段换掉“本土”面孔,换上“外籍新血”,为的是走上“国际化”,透过国际人才,带入总部技术和管理,让企业脱胎换骨。不过,这些国际人才未来能否成功称霸大陆市场,比赛的却是“本土化”的速度和能力。
跨国企业过去为了回避大陆人治色彩,往往选用人脉关系丰沛的大陆高阶干部,以及深谙大陆文化、作风灵活弹性的台湾高阶干部。不过,这些跨国集团的大陆企业也往往长出扭曲的变貌,在组织、业务规划上,无法与总部接轨,做法也不见得最符合经济效益。
在大陆允许外资在零售业等许多行业独资控股,跨国集团正加大大陆布局,为快速发动攻城略地,跨国集团现阶段最大的功课就是调整企业的经营体质,导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因此,原本的“老臣”可能成为企业内部改革阻力,反而成为总部不得不搬开的“石头”。
难怪陆干、台高阶干部忧虑跨国集团“过河拆桥”,抱怨总部对老臣有“信任危机”。
新派赴大陆的外籍CEO是否就能成功?答案是不尽然。外籍CEO进入大陆之后,比赛的是本土化的速度和能力。
外籍CEO的任务固然是导入国际技术,重整组织和架构,但是,如果无法在当中因地制宜,进行修正,落实本土化,反而会进入磨合期。
有个妙喻是,跨国企业在大陆市场鸣枪起跑,换将、大调体质,如同蹲下来绑鞋带,谁能绑得又紧又好又快,谁就能跑第一。
(经济日报 陈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