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商业的闪光点
作为1992年中国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市的商业在十几年来特别是入世5年来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首先从市场规模上看。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1年、2002年分别为1593.5亿元和1673.4亿元,而2006年这一数据已经突破3000亿元,达到3275.2亿元,居国内各大城市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市。
其次,按照国际惯例,商业企业发展规模和市场集中度指标是检验流通格局是否以大企业为先导的基本特征,也是检验城市商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企业规模上。中国商业联合会每年发布的零售企业百强名单前十位中,北京企业在2000年一个没有,2002年入围2个,2005年增至3个。2002年入围百强的北京零售企业中,最低和最高零售总额分别为8.5亿元和108.9亿元;200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至13.8亿元和498亿元,其中销售规模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5家,比2002年增加2家,较2002年的销售规模增长287%。
在市场集中度上。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资料,2003年,在全市101家零售连锁企业中,前5名企业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5%,市内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41%;前10名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8%,市内销售额占市内总销售额的61%;前20名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8%,市内销售额占市内总销售额的79%,呈现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再者,入世5年来,快速发展的北京本土商业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也有了突出表现。2003年11月,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民营商业企业;2004年年中,国美电器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国内家电零售企业;2005年12月,北京华联集团从新加坡地产商嘉德置地手中,以400万新元购得新加坡西友百货,首开国内零售企业涉足国际并购业务先河;2006年9月,京客隆赴港成功上市后,使得北京成为国内商业企业在港上市最多的城市。
在商业企业如何走出去方面,北京企业也最早、较多地做了有益尝试和探索。1999年8月,北京连锁超市天客隆在莫斯科开店,成为全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连锁商业企业,至今仍在澳门拥有一家店铺;国美在香港、澳门也拥有自己的店铺,为中国产品走出去打通了渠道。
此外,北京4家企业入选流通业“国家队”、国内家电零售老大国美于去年成功收购永乐、新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在百货跨区域连锁方面的成功、“中国黄金第一家”菜市口百货的特色经营等都为北京流通业增添了华丽一笔。
与“外来户”尚有差距
不可否认,北京商业的成绩和“闪光点”与入世5年来市场竞争加剧密不可分,但更与北京市在经济、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有着直接联系,看到这一点的还包括外资商业企业。
自国务院批准的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北京燕莎友谊商城1992年开业大获成功后,几乎所有外资商业企业都把北京作为了抢占国内市场的桥头堡。从以前超市业态的家乐福、批发性质的万客隆到最近百货业态的台湾新光三越、韩国乐天等都把中国第一店选在了北京。毫不夸张地说,目前进入国内的外资商业企业在北京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这些外资商业企业甚至外地商业企业对比时,北京大型商业企业却透露出某些不足。比如,数量多但规模偏小,劳效、地效较低。
2004年底,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中心的一份《北京大型零售企业发展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03中国连锁百强北京上榜企业14家(含2家餐饮企业),平均销售额51.0384亿元(不含餐饮),其中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1家、超过50亿元的2家;上海上榜企业8家,其中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3家(均超过120亿元),平均销售额87.5926亿元。上海入围企业的平均零售销售规模较北京企业高72%。可以看出,上海入围企业数目少、规模大,北京相对数目多、规模小。
为了与外资企业劳效、地效作比较,该报告选取在2003年商品销售总额排名前6名的北京本土连锁超市企业和纳入北京市统计范畴的6家外资连锁超市企业为样本进行比较。其中,前6名北京本土连锁超市企业人均销售额在28.3万元至66.2万元之间,人均劳效为38.08万元;而6家外资超市类企业人均销售额在48.5万元至83.1万元之间,人均劳效64.63万元,比本土企业平均水平高69.7%,外资劳效最突出的企业人均劳效较本土企业中劳效最高的企业高25.5%。(同期全国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平均劳效水平为69.90万元,地效为2.50万元,北京6家外资超市的平均指标略低于这一水平。)
前6名北京本土超市企业每平方米销售额在0.56万元至2.03万元之间,平均地效为1.12万元; 6家外资超市类企业每平方米销售额在0.78万元至5.29万元之间,平均地效为2.45万元。
另外,北京市前10名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一项高于平均值,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平均值。可见,北京大型零售企业在高速发展中,也应及早预防高负债以及低利润带来的可能风险。
重组浪潮
面对严峻的挑战、巨大的入世以及举办奥运会的压力,北京市早就于2002年召开了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刘淇也变得严厉且急切,他说,发展大流通,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打破部门、地区以及行业界限。他用近乎“逼迫”和“恳求”的口气说:“我希望北京的流通业快快长大!”
从此,北京市国有商业重组开始频频上演。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零售企业百强中,北京入围11家,而2002年是16家。显然,这一变化与小白羊超市并入首联集团、物美托管超市发等重组有着直接联系。
2002年初,在北京市商委的大力撮合下,由北京市13家商业零售企业共同组建的首联集团正式注册成立;该年8月,超市发与天客隆拿到了工商注册的正式文本,至此,超市发天客隆的资产、财务、账务、人事等完全重组到了一起;2004年4月,首旅集团、全聚德集团、新燕莎控股公司等北京三家重量型国企合并重组后的新首旅集团正式浮出水面;此间,关于西单友谊集团、王府井百货集团以及城乡贸易等三家重组的传闻也从未停息。
不可否认,通过商业重组做大做强北京流通企业、增强于外资抗衡的能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由政府出面的重组行为通常很难达到预期目的。首联集团成立不到一年,物美等几家企业就宣布退出。2005年,当西单友谊集团成为首联集团控股股东时,连续亏损的首联集团已经是“名存实亡”。今年2月,京客隆通过“增资 托管”的形式取得了首联第一大股东位置。京客隆公告显示,首联集团2004年度和2005年度分别亏损5607万元及9882万元。
无独有偶。2003年4月,刚刚合并重组一年多的超市发与天客隆突然传出“婚变”消息。双方在如何按照双方重组时的签约内容整合资产上发生严重分歧,尤其是对重组后天客隆新开的9家新店的产权归属问题各执一词。随后,收购天客隆的“东北虎”大商集团以及托管超市发的物美集团开始了至今仍未终结的“股权之争”。
比较而言,重组后的新首旅集团则显得平静许多,但各成员给外界较深的印象依旧是“各自经营”,仿佛并没真正整合在一起。
至于西单友谊集团、王府井百货集团以及城乡贸易等三家的重组,业内人士也大都持谨慎态度。一个理由是,西单、王府井都是京城商业的金字招牌,重组肯定会造成商业品牌损失。
相反,北京商业领域通过市场化的重组却顺利得多。例如,2006年初,物美3.7亿元收购美廉美以及同年10月国美与永乐的合并案。
抛开行政干预的因素,商务部一位官员分析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北京市政府不够强势。上海百联集团之所以能顺利成立,与上海市政府对企业负债、人员等具有强大的消化处理能力有关。这或许正是西单友谊集团、王府井百货集团以及城乡贸易三家国有企业迟迟不能重组的原因。
不过,不够强势的北京市政府在客观上却留给了一些国有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成立于1997年11月的北京翠微大厦,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是北京市海淀区投资建设的第一家百货店。不到十年的时间,当初被认为“生不逢时”的翠微大厦依靠“与消费者需求赛跑”的理念,目前已经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6亿元、每年销售额两位数增长的名品百货店。在成功托管北京当代商城五年之后,翠微又于去年向京客隆打造的久隆百货输出管理。
隶属于宣武区的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以黄金、铂金、钻石、珠宝饰品销售为特色,被誉为“中国黄金第一家”。 2005年,经营面积不到1万平方米的菜百销售额就已经突破10亿元。如今“菜百首饰”已连续16年摘取北京市黄金珠宝销量第一以及全国单独门店销量第一的桂冠。
同样,创建于1994年,前身是北京朝阳副食品总公司的北京京客隆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国有改制后,于去年9月在香港成功上市,今年2月成功重组首联集团后拥有212家店铺,成为京城仅次于物美的第二大超市连锁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国有企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靠的是自身经营与努力,但也与它们都是区属企业、受政府意识干扰不多有很大关系。该人士举例说,2002年中国零售百强中,北京小白羊超市位列第57位,远在翠微大厦之上;如果没有首联重组的话,小白羊应该有着比今天更好的表现。
一边是为做大而进行的一次次重组,一边是自身逐渐做强的商业企业,面对不同商业企业不同途径的不同结果,北京市商业究竟该朝何处发展已经成为政府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其实,大与强实质上是统一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突出的重点不同。在去年的连锁大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提出了“做强才能做大”的新理念。2006年9月22日,在中国零售商大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也如此告诫国内零售企业,销售额好比地面上的“花”,利润好比地下结的“果”。只有既“开花”又“结果”,零售企业方能具有长远竞争能力。
值得深思的是,新年伊始,北京又传出西单友谊集团、王府井百货集团、城乡贸易等三家重组的消息。
(中国商报 记者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