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商企业对接会 超市“补鲜”缘何不及时?
发布时间:2004-09-01 |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随着经营生鲜食品的超市加密布局,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去超市购买鲜活农产品。超市环境好、商品多、不“玩秤”,买得放心,而且可以连日用品一块儿采购,省时省事。但超市柜台也有让人遗憾之处:“朝九晚五”族下班后去超市,想买的时令鲜货往往所剩无多,没办法,只好掉头再去集贸市场。
8月26日,武汉市府召开了一场农商企业对接会,“诊断”认为:超市农产品不丰富,断档补货不及时的根由,在于农产品进超市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梗阻。
“绿色通道”不畅通
省、市政府为蔬菜进城开辟了“绿色通道”:对送菜的货车,公路收费站“打折”收费;交通管理部门颁发“绿色通行证”,允许在城区部分禁行或分时禁行的道路通行。
生产时令蔬菜的福龙超大公司反映,“绿色通行证”有交管和公路部门两个版本,缺一不可,手续烦琐。公司往汉口中山大道好又多超市送菜的货车,每天要办一次通行停放手续。想和管理部门“打商量”,能否一年办一次手续,工作没做通。有时车辆因种种缘故没有当天办手续,一被逮住就受重罚。“证件有效期为何不能延长一点呢?”
群益魔芋是一家米粉生产企业,原来是卡车送货,一天要交各项收费100多元。后来改用面包车送货,虽然交纳费收少了,但面包车载货量小,运输成本并没减少。而且近半年被罚了6次款,每次不少于200元。
“绿色通道”不畅通,送菜的货车多是凌晨进城,下午不敢再来。二次补货困难,超市下午缺菜在所难免。
超市“门槛”难迈过
福龙超大、小蜜蜂等企业诉说,武汉的超市包括一些大型高档超市,选择供应商的标准不统一。一方面,对有的企业进场费收得太高,收费名目之多让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有的人和超市采购人员关系好,随便到白沙洲等批发市场转贩一些蔬菜,就能堂皇摆进超市。
“这种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损害正规供应商利益,容易造成欺行霸市。”福龙超大负责人透露,他就接到过“恐吓电话”,来电者以暴力威胁,不许公司的产品进当地超市。
此外,超市收费既多且杂,结账期太长,阻止了一些本地新兴特色农产品入市。有的超市长达50天才结账,农企的流动资金普遍有限,“拖不起”。
群益魔芋、蔡甸农产品批发公司等企业的负责人说,超市进场费过高,企业只好将其转入产品成本,造成售价普遍高于集贸市场,不利于企业竞争。
湘飞农园、中粮等企业反映,超市收货手续复杂,有的一台车卸货要费近2个小时。并且规定只有早晚两段交货时间,人为造成交货拥堵。
农业企业较“瘦弱”
中百仓储认为,我市农产品企业自身尚存在3点明显不足:产品缺乏特色,规模太小,价格没有优势。这些直接影响到超市的采购甚至全盘商业计划。
该超市负责人解释很少促销农产品的原因: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毛利只有1到2个点,促销需要增加成本,导致最后利润可能负1到2个点。“农企实力不济,全靠商家促销有困难。”
家乐福、武商量贩公司反映,有关管理部门的抽检活动太多,商业企业怕惹麻烦、怕担风险,不敢扶持本地新兴农产品。
副市长张学忙参与讨论,他指出,解决农产品进超市过程中的各项难题,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对本地优势产业要进行正确的政策引导,积极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张学忙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地商业企业要照顾到群众需求和地方特色,战略性地扶持本地农业企业,强化品牌塑造意识。农商企业要多沟通,实现双赢。
农产品进超市,提升消费水平,催长都市农业,不是小事。如何消除梗阻,正如市政府负责人所言,需要各方尽快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