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超市化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发布时间:2004-08-02 | 信息来源:苏州日报
在洁净、宽敞甚至有音乐作伴的环境下购买农副产品,这就是农产品超市化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农贸市场的转型是大势所趋。然而成功转型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那么在目前的形势下,传统农贸市场走向现代化的零售业态,该选择怎样一条道路呢?
传统市场仍有“江山”
一年前,南环桥市场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的第一次“农改超”尝试,从第一个月起就持续亏损。这次“试水”让尝试者感觉到了水温的不适。尽管“试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却印证出一个很有价值的现象:在目前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下,传统的农贸市场依然有其存在的需要。与超市相比,传统农贸市场虽然在环境上逊色许多,但是它的优势在于价格灵活低廉、果菜更为新鲜以及传统消费习惯的支撑。对于一些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农贸市场,只要是靠近社区新村,交通便利、有足够的中低层次消费群体,不仅不愁生计,而且还能经营得很好。以沧浪区双塔农贸市场为例,不仅吸引了紧邻的钟楼新村的居民,而且连附近其他新村居民也赶来买菜,市场去年盈利120万元。
“农改超”直面规模化
从国外经验来看,农产品全面进入超市时代,美国用了60年,欧洲用了40多年,而超市业态在中国也仅仅出现了十多年,因此,农产品的超市化确实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真正要让“生鲜超市”取代传统农贸市场,就必须解决价格成本问题,而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农业生产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记者从本市的百润发等大卖场了解到,现在超市的生鲜业务最主要的功能是吸引人气,而并非赚钱,高额的设备投入,昂贵的人力成本,还有农贸市场的竞争,这使得几个点的毛利差只能支付其运营成本。但从长远以及外省市经验看,超市的生鲜价格一定比农贸市场低,专业人士认为,这取决于超市的规模经营及农业的规模化。我市“农改超”一旦全面铺开,农业如何布局,无公害蔬菜如何进一步推广,农业如何公司化操作,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农产品的超市化是否还有别的途径呢?
温和的“农加超”模式
在首家生鲜超市进驻永林新村之前,南环桥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曾有个大胆的设想:3年内在全市开设50家生鲜超市。但是第一家的试点并不成功,这也让他们的原先计划搁浅。由于经营成本的原因,纯粹的“生鲜超市”在现实情况下很难赚钱,这就不禁让人疑问:在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消费理念下,一步到位的“农改超”是否可行?在总结经验之后,南环桥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及时转换了思路―――以农副产品进驻连锁超市可能更为实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沙国栋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与某超市商谈合作,计划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农产品的超市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