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详情
专家访谈:超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
发布时间:2004-07-23 | 信息来源:超市周刊
  超市周刊:在我国大中城市,市民日常买菜仍旧依赖面广量大的农贸市场。据新华社报道,上海商业部门的统计称,在上海这个全国连锁超市业最发达的城市,农产品销售在超市销售中所占比例不过25%。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农产品真正进入超市时代还任重道远。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胡定寰:我认为上海商业部门的估计略低了一点。从研究的角度出发,我曾经和国际著名超市问题研究专家Thomas Reardon教授等人仔细测算过我国超市的农产品销售量。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2003年我国超市的销售总额为550亿美元,其中约有360亿美元是食品,包括少数进口食品。在食品中间生鲜农产品,水果、蔬菜、水产品和肉类等约占30%,金额为150亿美元。我国超市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0%。即使是保守的估计,到2008年,超市将占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总额的50%。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在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杂志上发表。.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正因看中了这一点,很多跨国零售企业,如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不惜投下重金,纷纷抢滩我国市场。
  
  美国的超市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起步的,用了60年的时间,超市占据了美国85%的农产品零售市场;欧州的超市花了40年的时间占据了65%的农产品市场;拉丁美洲国家的超市才用了20多年的时间,占据60%的农产品市场。我国超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毋庸置疑,我国农产品正在跑步进入“超市时代”。
  
  我提出“跑步进入“超市时代”有以下的几个理由:
  
  (1)我国超市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记得在1990年的时候,我国只有一家超市――广东省东莞市佳美超市,然而,到了2003年,却已经增加到5万多家。30%的增长速度是相当快的;
  (2)超市在积极扩大经营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因为,超市的经营者们都已经知道了,不发展生鲜农产品就只有死路一条;
  (3)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神经绷得很紧,“有毒奶粉” “注水肉” “瘦肉精” “农药残留超标”等等,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的个体商贩失去信任感。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走进超市;
  (4)超市购物环境比农贸市场好得多。消费者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好了,也开始追求舒适的购物环境;
  (5)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积极的“农改超”政策,拆除了农贸市场,消费者不得不去超市;
  (6)新建的住宅中,超市建设得更快。

  超市周刊:在我采访的消费者中,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去农贸市场,因为价格比超市便宜。为什么大部分人仍然喜欢去农贸市场?阻碍农产品超市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否就是价格?或者还有别的因素?

  胡:其实你采访的消费者把蔬菜、水果同其他的农产品混淆了。他们可能愿意上农贸市场购买蔬菜、水果,价格可能略微便宜。对于猪肉、鸡肉、牛羊肉、冷冻食品、奶制品和加工食品等,只要有条件,消费者还是愿意上超市。原因是,在好的超市购买这些农产品比较安全,品种多,挑选的余地大。如普通的一家超市往往销售上百种奶制品,个体商贩不可能做到。上超市购买蔬菜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我们曾经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超市购买蔬菜的消费者的特征是:收入较高,年龄较小,文化程度比较高和工作比较忙的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省悟到,去一家超市,把所有的东西一同买回家,即使价钱略微贵一些,也是划算的。因为“时间=金钱”。当前,比较多的消费者上农贸市场购买蔬菜和水果,超市经营本身也存在问题。要把超市经营好,首先就是办好生鲜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和水果经营。日本的超市经营者把生鲜农产品称为“眼头”,意思是需要通过它们来吸引顾客。譬如家乐福超市每天门庭若市,很多顾客愿意排长队等候结账,原因就是在于这家超市不仅生鲜农产品品种众多,而且价格便宜。虽然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成本略高于个体摊贩,然而,如果超市能够优化他们的供应链,也是可以降低成本的。再者,超市除了农产品之外,还销售其他的日用百货来贴补生鲜部门利润。

  超市周刊:由于我国的农业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而大型的农业生产基地比例很少,因此,对于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超市来说,很多农产品就难以进入超市,所以产业链和供应链之间目前是严重失衡的,您认为这种失衡会给中国的农产品超市化带来什么影响?农业的产业化是否有助于农产品超市化的提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正想谈“超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的问题。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实现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每个农户家庭都分到一小块耕地(平均不到半公顷)。这在当时为解放农业生产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系之后,小块土地经营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农业生产不能对应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多年来,农业经济学家们一直苦苦思索,如何解决“小农户同大市场的矛盾”。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部分学者提出建立“农业产业化”。可是,十多年过去了,超市发展得比比皆是,而国家支持的重点――农业产业化,在农业部门的比重却仍然非常小。原因何在?因为,传统的农业产业化理论局限在生产部门,“公司+农户”模式把农户的种植和养殖同农产品的加工企业连接起来了,然而,生产出来的产品送到何处去?如果不能够确定市场的需求,如何能够精确指导生产,降低市场风险呢?因此,我们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超市+供应商或加工企业+农户”和“超市+农民协会+农户”。超市按照销售情况向供应商下定购计划,供应商按照超市的计划去组织农户生产。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末端市场的超市可以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他们最有发号施令的权力,因此,我们提出“超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目前,已经有部分超市在实行这种“新农业产业化”模式了。超市要想把生鲜农产品经营好,就必须遵循这样的模式去办。他们可以通过供应商来执行自己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的超市采用了新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后,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就越来越多地进入超市。

  超市周刊:目前很多生鲜超市经营难以为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而且,"农改超"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但大多地方都不是很成功,是不是这种模式在目前还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胡:我个人认为不是生鲜超市难以经营,而是没有选择适当的时机。目前,我国农贸市场还大批存在。如果超市的经营成本不比个体摊贩低,就难以同农贸市场竞争。
  一些城市推行“农改超”,有的是出于所谓“政绩”的考虑。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我们没有认真研究市场和消费者收入承受能力,盲目地依靠行政手段推行农改超,最后往往会得不偿失。

  超市周刊:苏果超市新推出的"农加超"模式,是不是一种更适合中国农产品超市化的道路?您认为在农产品超市化的进程中,什么样的模式是最佳的?
  
  胡:我认为,我国超市也应该采用“百花齐放”的方式。我们不能够在没有认真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什么样的模式最佳。因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意识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都不相同。在建立超市之前,需要做一些认真的调查研究。我认为,能够吸引更多顾客前往,能够盈利的超市,就是好的超市。

  超市周刊:您对农产品超市化或者说是生鲜超市的经营有哪些建议?

  胡:12月11日后,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进入我国的跨国零售巨头一般都拥有全球采购系统。随着这些超市占据我国零售市场的比重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进口农产品直接通过跨国超市集团的门店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者产生一定压力。总之,需要加强研究超市发展对我国农业部门影响的力度。
  
  胡定寰博士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
  1996年获得日本歧阜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1998至200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2003年在国家教委留学资金的资助下,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有关“日本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从1996年至今,主持或者参加过国内外研究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报告会。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企业管理;特别注重研究超市的发展对农业部门影响问题。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管理学和市场营销。
  在“中国畜牧水产报”“东方畜牧”上选写系列讲座《胡博士的MBA教室》。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