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8家生鲜超市全部倒闭“农改超”为何这么难?
发布时间:2004-07-14 | 信息来源:吉林日报
最近,上海、杭州等地的有关部门再谈“蔬菜加速进超市”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放心菜”进超市,浙江省农林厅和杭州市贸易局还联合杭州市大型超市,推出“看农业活动”,让超市与农产品基地直接对接。
南京,轰轰烈烈开张的8家生鲜超市已经全部倒闭。前时,苏果曾提出投入至少1.2亿元,实施20家“农改超”,眼下已经“改口”,原先那套“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改造落实后的农贸市场”方案,已变为把苏果超市开在农贸市场旁,逐步引导顾客在购买生鲜食品时选择超市,从而有效推动“农改超”进程。
此时,各地谈蔬菜“进超”,有个“潜台词”:盛夏,买菜对人们来说,确实如同受罪,建筑结构简易、摊位多的大市场内,各种气味陈杂。即便起早买菜,也是一身湿汗。高温闷热的环境中,肉制品、豆制品、卤菜制品的新鲜度都在下降。
然而,“农改超”确实很难。
记者在南京采访时,有关人士拿出一组数据:在发达国家,80%至95%的农产品是通过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店流通的,而据调查,在我国大中城市,进入城市的70%的基地农副产品中,只有6%是进了超市。也就是说,市民日常买菜仍旧依赖面广量大的农贸市场。有关人士以之推定,人们传统的“买服装进商场,买食品进农贸市场”的消费习惯还没有转变过来。
其实人们是否进超市买菜,与消费习惯根本不相干。取决因素在价格。
超市这种新型业态的出现立即给传统的百货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并不是因为它销售方式的“出新”:消费者可以在无人监视的环境下自由取货;也不是这种销售方式可“糊弄人”:消费者在购物时没有金额的概念,“消费冲动”常使购物者超出预算;而是它销售的所有规格商品都比百货店便宜,价格取人。
蔬菜“进超”难,难在价格。然而,“价格”的背后,既反映了农业生产背景的问题,又是经营者和推进此事进程一些人士的观念落后。
记者对市场的调查发现,眼下蔬菜“进超”,超市收取高额的进场费后,就相当于只提供货架,超市只管现在好卖什么,而不预测半年以至一年后的市场形势,生产企业无法获取信息;蔬菜“进超”的主导者们又抱定一个“死理”,“优质就得优价,环境也得体现价值”,于是办生鲜超市首先考虑的是装潢“门脸”,购置冷柜。经营手法,仍是办农贸市场的方式:出租柜台,有钱者进来。在当今农副产品丰富、“一分钱都能定乾坤”这一市场,消费者能买你的账?
其实,超市这种新型业态对分销业的贡献,在于对流通环节的“革命”,它与生产基地直接对接,砸碎了多层流通环节,大幅降低流通成本。超市的优势在“连锁”。目前,我省的苏果超市已有相当的连锁规模,有着1000多家门店,去年来,苏果一年销售禽蛋2.5万吨,鸡蛋价格每斤比农贸市场便宜0.60-0.70元,这种并非“价格秀”的市场行为,除去因补贴一点钱,以促销带动其他商品销售外,其市场优势就是来自建立了与生产基地对接的流通体系。蔬菜“进超”当务之急,也应是构建“对接渠道”。
而有关人士透露,现在放心菜进超市,都要经过两三个环节。先是产地批发市场,再是销地批发市场。经过这中间环节之后,菜价至少要翻一番。最近,浙江省农林厅已与杭州联华华商集团达成意向,争取年底建成首个省级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集收购、检验、加工、储存、配送于一体,这是不是“击中”了“农改超”难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