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详情
湖北:“超市与农业产业化”座谈会综述
发布时间:2004-06-16 |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11日,本报编辑部召开“超市与农业产业化”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代表有: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孝感市副市长曾昭荣、仙桃市委书记马清明、中百仓储超市公司总经理程军、华中农业大学博士青平、洪湖鱼米乡食品公司总经理汪水堂、江夏梁子湖野生渔业公司总经理周德顺等。

  与会代表认为,本报系列报道《超市托起新一代农产品》创意独到、主题深刻,让人耳目一新。报道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学”的榜样,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思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他们呼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这一课题,大力发展“超市农业”,让更多的农产品进入超市,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超对接是一场革命马清明认为,超市与农业对接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超市正在替代传统市场的基本功能,它不仅带来消费者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模式的转变,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的希望之路。

  目前,不仅城市人越来越离不开超市,而且农民也越来越离不开超市。超市对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实践证明,超市把现代工业的理念注入到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带来了许多新理念,如:订单农业、品牌农业、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集约经营、规模生产。

  在超市与农业的对接中,大批农村市场主体应运而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程度。

  马清明说,仙桃农副产品丰富,各种优秀的农产品一直源源不断地运向武汉。但真正有组织地输入武汉,还是近两年。2002年,仙桃农产品以“零收费”进入中百仓储销售,揭开了该市农业产业化新的一页。目前,仙桃有20多种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年销售额1.8亿元。超市才是“领路人”曾昭荣认为,目前,农业产业化真正的龙头是超市,真正的领路人也是超市。

  在上世纪50年代,农业的龙头是粮食生产;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农业的龙头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这些年代,农产品是“皇帝的姑娘不愁嫁”,种什么都卖得出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特征就是由短缺时代进入“供销基本平衡,很多品种相对富余”的阶段,许多农产品出现销售难。

  曾昭荣说,近10年,为解决这一难题,各级党委和政府直接领导农民搞结构调整,成功的事例固然有,但失败的教训更惨重。

  马清明认为,以往,我们搞农业产业化的教训不少,主要是政府参与太多,角色错位。今天要农民种这个,明天要农民种那个。由于政府官员不了解市场信息,反而把农民带入了市场盲区,使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陷入迷茫。

  曾昭荣和马清明都提出,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只是一个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连锁超市等市场主体。要自觉利用连锁超市作为龙头,拉动产业化发展。以后,政府不能直接指挥,而要培育龙头,让千家万户跟着龙头走,带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使农民实现增收。超市农业大有可为王红玲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吃东西越来越关心营养和卫生。与集贸市场相比,无论是购物环境还是质量安全,超市都具有绝对的优越性,超市正在成为消费者最信赖的购物场所。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曾在上海发起的一个国际性研讨会议,结论是:中国连锁超市崛起,将可能使农村发生深刻变化。

  据统计,在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农产品进入了超市。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南美洲一些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其超市食品零售额占食品零售总额的10%-20%,到2002年上升到50%-60%,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欧美50年的历程,其发展趋势可以预示东南亚、中东欧及南部非洲地区超市发展的前景。

  目前中国有6%的农产品由超市售出,在上海这个数字达到了20%。研究表明,中国的超市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可见,中国超市农业的发展空间极大。

  青平提出,人类对食品的需求是永恒的,农业是“日不落的产业”,是最有前途的产业,发展超市农业大有可为。“大王”应该成“大家”青平认为,农产品企业家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大户阶段,特征是企业拥有小规模的核心社会网和由小规模亲密社会关系组成的小团队;二是大王阶段,特征是拥有扩大了的社会网,与超市保持真正稳定的业务关系;三是大家阶段,特征是企业主由经营者变成经营管理者,通过运作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成为企业家。

  湖北日报报道的一批“农产品大王”即处于“大王阶段”,其优势是:对本地市场熟悉,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本存量,企业团队靠情感关系连接,比较紧密;其劣势是:物流配送能力较弱,满足顾客新需求的能力较差,承担风险冲击的能力不强。

  他认为,企业主的思想境界往往决定着其事业的高度。目前,世界食品的趋势是发展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快速食品、文化食品,我国消费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谁抓住了这个机会,谁就可以持续发展。培育需要耐性王红玲分析,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发展超市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不适应。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还是单家独户的经营,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难以成批量、有规模地进入市场,形成不了产业优势,更谈不上超市所要求的质量认证和品牌。

  二是质量标准跟不上。由于我国农业化标准工作起步晚,国家正式发布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涉及的农产品不多,大部分上市农产品没有标准,特别是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安全限量标准更是严重缺乏。农业企业也普遍缺乏质量认证意识,拿不到超市的“入场券”。

  三是品牌意识差。产品进超市,农产品品牌包装是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农业思想还很传统的我国,要想让包装这个新事物被农民普遍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是有些超市运作不规范。超市是借鉴国外经验创立的新兴经营方式,在行业标准制订、经营管理、监督机制上还不健全,运作上还缺乏规范性,市场准入不严,影响了公众对超市的信任度。

  程军认为,超市和农产品品牌,都需要一个培育和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若无6年时间的培育,就不可能出现湖北日报报道的一批“农产品大王”。

  他提出,超市与农业的对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只要政府部门给政策、搞服务,科学家教方法、出特色,企业家联合打市场,相信再过6年,会出现更多的农产品大王,湖北农业产业化会有一个新的面貌。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