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芳邻超市倒闭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04-03-26 |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3年前号称要做“四川最大最好”的连锁超市,近期将拍卖最后两家分店——
近期,芳邻超市最后两家分店———成都星辉店、四威店将被拍卖。当年号称要做四川最大最好连锁超市的芳邻,从此将从日益火爆的连锁经营队列中消失。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投资上亿元的连锁超市这么快就走上末路?人们探求答案的目光,难以避开这么一个词:诚信!
资金断链芳邻命断“芳龄”
2000年底,北京一家集团投资上亿元组建了成都芳邻百货超市公司。
2001年1月12日,芳邻在成都市内的第一家店———西城店开业。之后,芳邻遍地开花,星辉中路、龙泉、自贡、泸州、都江堰等20多家分店相继开门营业。一时间,芳邻跻身于成都乃至四川知名度极高的连锁超市行列。
面对大好形势,诞生不久的芳邻发表了满怀豪情的“连锁全国”宣言,称其将推行智能化管理,尝试建电话订货中心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兴商业模式。
然而,刚过了一年多时间,2002年8月,芳邻超市就爆出了拖欠供货商货款的消息;12月,拖欠货款事件全面爆发;2003年1月底,芳邻部分分店开始关门;今年3月4日,芳邻超市全面终止营业———仅仅3年,芳邻走完在川的短暂岁月。
业内人士指出,是管理混乱、盲目扩张,最终导致芳邻走上末路。芳邻的快速扩张使其入不敷出。曾经一个月内,芳邻在成都市内就有3家店开业,店面达到20家。据测算,按最低投入,开这样一家店要1000万元左右,20家店投入必在2亿元以上,而芳邻号称的总投资仅有1个亿,这无疑造成现金流吃紧。而芳邻的应急之策,就是拖欠供货商货款,以补流动资金之不足。
供货商无款可收、不敢再供货,芳邻也就无货可卖,形成恶性循环。商场开门就亏,关门是早迟的事。拖欠货款事件,如饮鸩止渴,令供货商对芳邻产生了严重的诚信质疑,这极大地动摇了芳邻的根基。
管理不力竞争“内伤”四起
“缺乏一个健全和成熟的管理体制”,是不少业界人士对芳邻没落作出的评价。
目前,成都超市竞争白热化,这对上场“选手”的管理、资金、人才、营销网络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据一位与芳邻联系紧密的人士透露,芳邻超市大部分中层员工素质不高,其中不乏其他超市淘汰的员工。其推行智能化管理、尝试建电话订货中心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业务新模式的效果,也因此难以保证。
此前芳邻超市负责人也承认,芳邻的管理有漏洞,没能规避员工中一些失信现象的反复出现,比如采购员收受贿赂、劣质货品进场等,加之因货款风波导致供货商逐渐停止供货,芳邻因商品品种不全而日渐失去了吸引力。
此外,芳邻在中心消费群分店地段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失误。除了龙泉、都江堰分店经营比较成功外,成都市内分店店面地段的选择多在较偏僻的路段,缺乏中心消费群。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要求超市在店面选择上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芳邻在这点上也显得欠缺。
诚信危机芳邻失信于人
更为要命的是,芳邻在消费者层面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在购物环境相当的情况下,超市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就成了顾客心理的比较尺度。且看芳邻:
商品质量——2002年6月14日,成都中房物业发展公司锦西管理处在芳邻超市城西店购买了130盒盐蛋、60盒皮蛋以及190个粽子,分发给职工时发现皮蛋有些已变质,大多数盐蛋已生蛆。
营销手段——2003年4月2日,芳邻超市莲桂西路连锁店打出“以1换50”的广告,消费者前去换券时却大呼上当:以1换50元的“馅饼”还有“必须购买500元”的附加条件。
服务态度——2002年震惊成都的芳邻搜包案。
员工素质——2003年6月6日下午6时许,芳邻超市水碾河店内陈女士因不满意在该店给小女儿所照相片,与营业员论理时,被另一青年男子殴打。
……
如此伤害消费者利益和权利的事件,在芳邻开业3年间,就有数起之多。每一起对芳邻而言都是带血的双刃剑,受伤的并非只有消费者,也有自家的生命线———商誉与公信力。
正是经营中对诚信的忽视,导致了芳邻的“双输”境地———得罪了供货商,芳邻断“粮”;伤害了消费者,芳邻断“钱”。
内忧外患之下,芳邻没落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