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粮价今年首次下跌 三大原因促使米价回落
发布时间:2011-07-04 | 信息来源:厦门日报
我市物价部门昨日发布的居民食品零售价格监测结果显示,最近一个月来,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持续数月高烧不退的大米价格终于迎来下滑拐点,处于稳步下调的状态。这次下调也成为我市粮食市场今年首次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据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仍有降价空间。
2元左右大米多了起来
价格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5月下旬,我市监测的协顺牌东北米、月芽米、香米等大米的市场价格为2.7元每斤,到6月底,同等级同品牌的东北米每斤2.4元,月芽米每斤2.5元,香米每斤2.5元。
而来自粮食批发市场的贸易行情也显示,粮食批发价格仍有较大回落。最近两个月来,早籼米从每吨3240元跌至3220元;晚籼米每吨3400元跌至3340元;东北米从每吨4540元下跌到4500元;南方产区的粳米从每吨4280元跌至4260元;晚籼稻从每吨2380元跌至2320元。
记者昨日在永辉、民兴生鲜超市、新华都等多家超市看到,目前最低的价格仍是政府的定向优惠大米,价格为1.8元每斤,但价格在2元左右的大米品种多了起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比起两个月前,差不多平均每斤都有0.2元以上的跌幅。
三大原因促使米价回落
原本持续高烧不退的粮食价格出现下跌的原因较多。业内人士介绍说,此前,国家坚决预防和制止“游资”投机炒作就已经对投机和炒作行为起到震慑作用,由于市场表现具有滞后的特点,游资撤退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开始明显起来。我市粮食部门督促企业保持正常的加工生产和市场投放,督导粮食企业遵守最高、最低库存规定,增加市级成品粮应急储备数量,并加强粮油价格和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
游资撤退,加上产区阴雨,大米储存保管难度增加,粮农的惜售心理开始决堤。粮农纷纷抛售,致使大米上市量近期短时间增多。面对这样的情况,加工企业及零售商减缓了对粮食的采购量。市场供需不平衡形成。
此外,在粮食价格上涨时,我市的1.4万多吨轮换储备晚籼稻定向加工供应,以优惠价销售给我市低收入群体,并根据粮价波动情况调整供应量,也及时缓解了粮价上涨的压力。
链接我市储备粮增至17万吨
记者近日从我市粮食局了解到,在原储备粮14.5万吨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再次新增储备粮2.5万吨,储备扩容以后,我市市级储备粮规模将增至17万吨。目前,我市已建成包括全省最大单体、仓容量达15万吨的5座现代化粮库,新增“四散”库容达32万吨。
“全省最大”的粮库落户厦门,全省最多的粮油企业扎根厦门,这一切都是厦门特有的门户优势。近日,在三明召开的福建省第十届省内粮食购销协作洽谈会上,我市粮食企业就意向引进粮食13万吨,现场签订粮食购销合同11.5万吨,与上届同比增长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