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超市比农贸市场干净,但跟农贸市场一样灵活。
林智岚 摄
人们对于家门口的“洋超市”已习以为常。
林智岚 摄
城市大街上,专卖店雨后春笋般出现。
林智岚 摄
“洋超市”的冲击波
市场竞争不该人为地制造篱笆,面对外来“客人”,本土企业应考虑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
时光,倒回1998年9月8日。地点,厦门“9·8”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
麦德龙中国区的负责人吕国满先生,看中了福建潜在的消费市场,欲在福建开第一家分店,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这一消息让参加洽谈会的福州市领导倍感兴奋。引进国际现代零售业的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本地商业管理水平提升和经营模式、业态的变化,要把这一项目争取在福州落户,福州市领导很快达成了共识。
福州市政府指示仓山区成立专门的班子负责麦德龙项目,具体由当时的仓山区常务副区长陈朝明负责。当时还没有“洋超市”进驻福建,麦德龙究竟是什么样子?陈朝明到了上海,实地考察以后,他心里沸腾了。
麦德龙的经营模式与当时国内其他超市截然不同。首先,其选址都在交通便利的城乡接合部,适合仓山;其次,货真价实,老百姓买东西不用讨价还价;第三,规范经营,消费之后有电脑清单,有发票,税收清清楚楚。
“麦德龙非常适合仓山的发展规划,一定要把项目引进仓山。”他暗下决心。
1999年3月,陈朝明再次到上海,正式邀请吕国满先生来福州考察麦德龙落户事宜。
一个星期后,吕国满来到福州。福州市政府根据麦德龙的选址特点,挑选了3个地点供其选择,并把3个地点的图纸、离市中心的距离、未来的规划方向,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以最大的诚意与麦德龙商谈。福州的省会优势、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市政府的决心和诚心,打动了麦德龙方面的谈判代表。他们当即决定在福州投资,地点选在仓山。
1999年7月,麦德龙亚洲区总裁正式到福州考察。当天,双方就在西湖大酒店进行紧张谈判。3个小时后,谈判结束,双方正式签订了合同。
麦德龙的落户,在福州的零售业界引起了很大震动。许多业界人士忧心忡忡,他们惊呼“狼来了,而且就蹲在家门口”。一些零售商、批发商以抵触的心态看待麦德龙在福州的开业。
与商家的惊恐比,政府的态度是鲜明的,有关领导指出,“市场竞争不该人为地制造篱笆,面对外来‘客人’的竞争,本土企业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壮大自我,在竞争中求发展。”
在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建工作全面展开,许多困扰开工的难题在1个月内一一解决。开工后不到1年,福州麦德龙就顺利建成投入运营。这创造了麦德龙在国内投资的最快建成速度,麦德龙方面称之为福州速度。
麦德龙带来的是国际现代零售业的管理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产生冲击。当时的福州市财委副主任的胡冀闽认为,麦德龙对福州商业来说起了“样板”作用,促进了福州商业管理水平提升和经营模式、业态的变化,可以说是在家门口给商家上了一课。
他分析福州商业2000年来的发展之路后论断:麦德龙冲击波,看得见的是管理模式的冲击,看不见的更深远的是对人的思维的冲击。因此现在回头看,麦德龙作为改革开放后首个进入本省的国际零售业,对我省商业起到了催化剂和孵化剂的作用,在其促动下,福州商业主动调整商业结构、经营布局、管理思路等,从中涌现出一批本土商业龙头。麦德龙进入福州,带来了竞争,最终得益的是老百姓。
“农改超”的“差异化经营”
“洋超市”没有我们的本土优势,也不可能把生鲜做得像农贸市场一样灵活,这才是我们的优势
到超市买生鲜,已经成了福州人购物的一大特色。
2002年起,福州市委、市政府把“农改超”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组织实施,到目前为止,福州市已开业的生鲜超市有72家。涌现出福建“永辉”集团、“好又多”量贩超市和蓝天超市有限公司等连锁超市。
2000年7月,作为福州第一家专业化生鲜超市,永辉“生鲜食品超市”——永辉屏西生鲜超市开业。从此,永辉异军突起,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了“农改超”的发展瓶颈,生鲜农产品经营做到了价格低、损耗低、保鲜高、质量高,在市场上赢得了老百姓的欢迎,还被国家七部委誉为中国“农改超”的开创者,向全国推广。
“2000年,我正在经营着几家不大的超市,想着如何在‘洋超市’大举进入的情况下生存。通过研究这些‘洋超市’,我发现,原来生鲜产品也可以在超市里经营,这给了我们启发。‘洋超市’没有我们的本土优势,也不可能把生鲜做得像农贸市场一样灵活,这才是我们的优势。几个股东商量后,一拍即合,很快就把第一家店开起来了。”永辉集团董事长张轩松谈起当初开第一家店的情景,颇为感慨,“当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老百姓的餐桌污染问题,对我们的这种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只有在改革开放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才能有这样的发展机会。”
“农改超”结合了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优势,将传统的农贸市场直接“装进”超市,变摊主经营为超市统一经营,但不改变顾客原先的购买方式,就在这简单的一“装”一“统”之间,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素质。“农改超”网点配备良好的设施设备,彻底改变过去农贸市场潮湿、脏乱现象,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生鲜食品做到比原农贸市场质量更好更安全而价格更低。目前,永辉“农改超”超市中生鲜食品占到总营业额的60%以上。
现在永辉“农改超”超市及其他业态超市已成为福州市民生鲜消费的最主要场所,永辉已经走出福建,走向全国。在国内的零售企业都在积极寻找各种应对“洋超市”的竞争方法的情形下,永辉“农改超”的“差异化经营”和“巩固区域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相关链接】
福州零售业之变化
1999年12月,新华都购物广场正式开业,这是福州第一家本土大卖场。
2000年8月,第一家专业化“生鲜食品超市”——永辉屏西生鲜超市开业。
2000年8月,上海锦江麦德龙购物中心有限公司福州商场开业。
2000年8月,“好又多”进驻福州开设了第一个分店。
2001年6月,福州沃尔玛会员店开业,同年在福州开出另外两家店:沃尔玛大利嘉城店和长城店。
2002年3月,超大集团对外宣布将投资2.8亿元参与“农改超”工程。
2005年9月,家乐福福州店开业。
【亲历】
上超市像是逛公园
陈阿姨是位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谈起1999年12月,福州第一家大型综合仓储超市——五四路新华都购物广场的开业盛况,她仍记忆犹新。
“上午9点开业,我早上8点就赶了过去,以为自己去得很早。一到才知道,大半个广场挤满了人。有些人想抢购促销商品,早上6点就来排队了。”她说。
“进去后感觉真的很不一样,推着购物车在这么大的一个超市自由选购,感觉像是逛公园。”陈阿姨说。
当时福州的超市面积都不大,只卖些食品、简易的日用品。最大的超市就是华榕超市,但只卖日用百货类的商品,店面也就几百平方米,市民买大件东西,还是习惯去百货公司。而新华都超市有三个楼层,产品琳琅满目,包括家电、日用品、生鲜等。这些产品在同一个商场里卖,当时是个新鲜事物。
“单洗发水就占了好几个货架,我都看得眼花。”陈阿姨笑着说。
这种新的购物模式让福州市民觉得非常新奇,人们蜂拥而至。新华都购物广场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开门不到20分钟,商场内就几无空隙,只好让顾客分批进入。到上午11点,考虑到市民的安全,商场只得先将大门关闭一段时间后再开,以分流顾客。
如今,福州大型超市遍地开花,超市已成为市民们日常购物的主要场所。
“现在哪里又开了一家新的大型超市,已是很平常的事。”
“超市不但种类丰富、价格便宜,而且质量有保障。我家附近就有永辉、沃尔玛等几家大型超市,出门就能买到东西,方便得很。”陈阿姨满意地说。
【访谈】
商业营销业态的多元化发展 ——访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建勇
梁建勇,现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曾分管福州市内贸和外经工作,参与了麦德龙、沃尔玛、家乐福的引资谈判,并大力推动本土永辉超市“农改超”的发展。近日,梁建勇就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商业营销业态的发展,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梁建勇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福州商贸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前茅,但传统型营销业态仍占绝大部分,新型营销业态刚刚起步,特别是不少创新的新型营销业态还处于无序状态,迫切需要政府宏观规划,分类指导。
据统计,1998年,福州市新型商业营销业态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只约占5%的份额。我国加入世贸以后,福州市对欧美、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商贸交流将进一步扩大。福州市政府加大力度引入麦德龙、沃尔玛、家乐福、百安居等世界500强企业,并大力发展本土超市“农改超”步伐。同时,以城市规划为指导,合理布局,做好中、长期规划,促进商业营销业态的发展,
根据福州市城调队2002年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65%的受访者表示超市更方便,84%表示超市物品便宜,78%表示超市宽敞、舒适、秩序良好。与之对应的是,福州老百姓购买习惯开始改变,到超市买东西成了首选。从2000年起,福州市商品零售总额大幅增长。
梁建勇说,1999年时,我们设想到2004年底,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幅为1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635亿元。福州商业营销结构经过调整和发展,新型商业营销业态的商品零售额从1998年的5%上升到35%的比例。现在回头看,已经达到了这一预期目标。
如今,福州城区形成了八一七路、东街等传统商业旺街(区),现有居民住宅区都有各自特色的大中型综合百货商场、中小型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主干道两边营业面积小于100平方米的小店,逐步调整合并,形成布局合理的商品销售网点;城乡接合部和新兴的居民住宅小区与之相配的各类商业网点逐步建成;县(市)、农村乡镇的商业营销业态从传统型的中小型综合百货、杂货店向连锁超市、便利店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10年的商业营销业态结构调整,新型营销业态从创新期进入发展期,传统型营销业态也在逐步改造,向新型营销业态过渡,所占结构比例逐渐合理。至2010年底,预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250亿元,其中传统型营销业态约占40%,新型商业营销业态销售额约占60%。
(林智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