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10年海交会 印证"重在持续"的魅力
发布时间:2008-05-13 | 信息来源:福建日报
一年一度的5·18海交会又将举行。
10年来,这个活动已成为福州市民生活中印象最深、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经贸盛会。
从1994年的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活动,到1999年省政府主办的海峡两岸科技成果交易会,再到今天由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大型经贸盛会,海交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展示出“重
在持续”的巨大魅力。
海交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力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了福州经济结构和城市文化持续提升。
持续,影响力在扩大
人们不会忘记,海交会的前身,是福州市举办的招商月活动,由政府出资请福州的海内外乡亲、客商回家看看,热闹一番。当时,政府的亲情招商,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家乡的乡亲回乡投资。
5·18活动持续举办,政府逐步从招商引资的主体、出资者,转变为招商引资的组织者,并且在每年组织举办的活动中,积极打造海交会品牌。前些年《福建日报》关于5·18的报道有过这样描述:把海交会作为城市的产品来经营,这是海交会做强做大,做出名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在经营这个产品的过程中,举办者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创新,这个产品就没有生命力。
于是,年年推陈出新;于是,海交会越办越大。
从过去的单纯亲情活动,或项目签约,逐步扩大到市长论坛、四省会城市联办海博会、区域协作、经贸论坛、文化交流;从单个项目招商向区域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再到客商的投资项目向产业链聚集、工业开发区聚集,海交会年年有新突破,内涵越来越丰富。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使得持续举办的海交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伴随着海西建设的全面推进,海交会已成为海西科学发展的品牌,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和蓬勃的生机。它的影响力已扩展到全球各地。2007年,近20个国家驻华使领馆官员和政府官员,300多个海外华侨社团约1500名闽商代表,近50个重点台湾团组,300多家著名境外企业和跨国公司代表,4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海内外客商参会。今年,海西19城又将专门组团参会。据不完全统计,海交会已接待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几万名来宾,目前福州已经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来榕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多个。
——伴随着海西建设的全面推进,海交会的“海峡”特色更加凸显。2005年,海交会率先实现台湾水果“零关税”直航祖国大陆的历史性突破,结束台湾农产品只能间接进入大陆的历史。2006年,海交会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率先恢复和启动了两岸渔工劳务合作。2007年,国家新开放的11种台湾蔬菜、8种水产品,共计19种“零关税”台湾农产品率先在海交会上闪亮登台,期间福建沿海地区与澎湖实现货运直航常态化的首航。如今这个祖国大陆最早举办的两岸经贸盛会,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
持续,带动力在增强
如果说海交会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那么,凭借这个平台,海交会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持续10年举办海交会,福州已成为台资信息产业、机械冶金行业、纺织服装产业最主要的投资地。
海交会,带动台农率先在福州设立台资农民创业园,福州成为台湾农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到2007年末,在福州投资的台资企业累计近2000家。同时带动了对台各项交流活动,榕台之间文化、艺术等各种形式交流日益密切。
海交会,作为我省最重要的大型经贸盛会,举办十届来,已带动外资企业8753家前来投资,共利用合同外资2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0亿美元,世界500强外资企业有76家。仅2007年,就先后有世界500强排名第一的埃克森美孚、美国第二大数据库软件公司甲骨文等相继投资落户福州。
海交会,推动福州经济结构的优化。大量外资企业的引进,福州市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已升至目前的10.9∶46.7∶42.4,工业化和服务业水平有了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更加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开放的福州,外资企业对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去年,福州市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工业生产总值1581.34亿元人民币,占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的57.5%。
海交会,推动福州投资环境的改善。在亚洲制造业论坛首届年会上,福州市入选“2006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福州市与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一道,被列为中国投资环境“银牌城市”。近年来,福州市还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的城市等荣誉。
持续,竞争力在提升
重在持续,十年海交会给福州带来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结构的改善,更有文化理念上的巨大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海交会这个窗口影响、渗透着福州固有的城市文化。过去,有人说福州素有“盆景文化”之称,精巧却失之大气。海交会的持续举办,使福州传统的小工业、小商贸业态受到强烈冲击,“盆景文化”的经营理念悄然转变。
福州先后引进了东南汽车、戴克(奔驰)汽车、冠捷电子、中华映管等一批大型外资龙头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单项利用外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60万美元,上世纪90年代初的122万美元,到去年的566万美元,实现了年均两位数增长。在大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带动下,福州集聚起一批特色明显、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得到不断延伸和壮大。目前,福州已初步形成以外资为主体的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冶金、软件等一批初具规模的支柱产业集群和福清、马尾百亿电子城、青口百亿汽车城、长乐百亿纺织城等一批特色产业隆起带。
海交会这个窗口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理念,也带来了福州商业业态的根本改变。伴随着一届届海交会的举办,一批全球重量级的商业企业纷纷入驻福州。继2000年引进麦德龙福州商店后,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利嘉城、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等餐饮连锁店也都形成相当规模。跨国商贸集团的大规模介入,打破了福州零售业原有的格局,让福州市商贸企业比别的地方更早一些接受了“入世”的热身运动,迫使本土商业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联合、协作和大兵团作战,并由重数量发展转向重经营质量和重视选择业态方向发展,从而克服企业管理粗放及服务不规范的痼疾。华都集团开设准仓储式的新华都、大华都等系列量贩超市,永辉超市引进“一个标准,一体化的物流配送”等经营理念,更具有意义的是,随着沃尔玛等跨国集团的到来,福州本地产品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通过沃尔玛、麦德龙等商场直接进入全球采购网。
持续十届举办海交会,让福州走向世界,世界的目光凝聚到福州。今年海交会,将实行“五会”联展,同时配套“五大论坛”、“三项对接”、“两大主题日”活动,气势盛况空前,海交会将成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平台,福州将以开阔的胸怀更好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树形象担大梁。
(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