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日,包括文蛤、油蛤、白蛏、花蛤、海蛏等5个品种的包装净化贝在厦门农贸市场和超市全面上市。厦门水产集团贝类净化中心和厦门浯江净化贝有限公司,则成为有关部门指定承担此项工程的仅有两家企业。
然而牞一年过去了,“沙坡尾”和“浯江”两个牌子的净化贝类产品,却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局面:与面市之初相比,其市场份额和销售量已经锐减一大半。
“我们几乎天天都在亏损。”一位净化贝类厂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叹道。
农贸市场:市场份额萎缩大半
隶属厦门市水产集团的“沙坡尾”净化贝类产品,上市一年来,把主攻方向选择在农贸市场,并直接与散装贝类“短兵相接”。
然而,一年过去,“沙坡尾”净化贝类产品在农贸市场不仅难以进一步扩大规模,相反,其市场份额急剧萎缩了一大半。
该集团贝类净化中心市场销售部经理叶先生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份,水产集团在全市农贸市场中设立的净化贝类产品销售网点达二十六七个,其中包括自营和代销两个类别。当时,“沙坡尾”牌的净化贝类产品每天能卖出2吨多,市场占有率超过10%。但目前仅存有瑞景、松柏、石屏等农贸市场内的10个左右的网点,每天的销售量已锐减至1吨左右。
“鸡要跳,鱼要跳,贝要挑,这是厦门老百姓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要改变它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说起净化贝的尴尬现状,厦门市水产集团的叶先生颇为无奈。在他看来,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是净化贝类在农贸市场扩张遭遇的最大瓶颈。
除此之外,在进军农贸市场的过程中,净化贝还碰到一个相当头疼的难题:在代销渠道上,即便净化贝类产品与散装货价格一样,不少摊贩还是更愿意推介散装货。
对此,厦门一位贝类经营者道出了其中的 “门道”:摊贩代销净化贝类产品只能赚取固定的佣金,利润空间不是很大。相比之下,他们从散装贝类产品中能赚到更高的利润。比如,贝类产品经过水泡后,八两的贝类产品很有可能增重到一斤,多出的二两即为净赚。更有甚者,利用称重不足、短斤少两等伎俩以获取更高的非法暴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卖同样的价格,净化贝也很难与散装货匹敌。”上述贝类经营者指出。
代销的路子不好走,自销的渠道又如何呢?
“目前各个农贸市场的摊点已相对饱和,要想在大多数农贸市场中找到好位置作为净化贝的销售摊点是很困难的。况且,即便能找到摊点,仅卖净化贝类产品也很难维系。”叶先生表示。
有业者分析,净化贝商家之所以不愿意大规模在农贸市场增设自销摊点,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贸市场面临“农改超”的政策风险,前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超市卖场:多家卖场放弃销售
农贸市场的包装净化贝不好卖,超市及卖场的包装净化贝的处境同样好不到哪去。
昨日,正在外地出差的厦门市浯江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和福告诉记者,该公司的“浯江”牌净化贝类产品每天的销售量已由去年的2吨多骤降至1吨多,销售量与“沙坡尾”相当。
与进军农贸市场的水产集团不同,浯江水产公司的包装净化贝这一年来的主要销售对象为连锁超市和大卖场。
记者调查发现,包括厦门好又多、天虹等在内的多家超市和卖场都曾销售过浯江净化贝,但因多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牞目前,仅有永辉超市等少数超市在销售净化贝。
天虹商场工作人员说,他们仅在去年11月净化贝推出的那段时间试销了一周左右,由于销售不是太理想,每天积压的很多,无奈只好停售,以后再也没有再售。
究其原因,一位贝类经营者说,考虑损耗、包装、人力、设备、场地等因素,净化贝类进入生鲜超市和大卖场之后,其售出价格往往要比散装贝类产品高出10%至15%。永辉超市厦门采购部经理林先生就告诉记者,在永辉售出的包装净化贝类产品,往往要比净化贝贵上几毛钱,差价在百分之十几。“比如,散装的花蛤若卖每斤4.8元,而净化贝则要卖5元多。”
“如果把净化贝和非净化贝产品摆在一起,就目前看,绝大多数消费者仍会选择较为便宜的非净化贝产品。”一位贝类经营者如此认为。
在业界看来,造成超市及卖场的包装净化贝销售不理想的原因还有:净化贝生命力太脆弱了,死亡率很高!
厦门好又多水产销售人员说,净化贝在好又多的销售量每天大约只有20盒,损耗率却高达5%至10%。很多消费者拆开后才发现里面有死的,拿到商场要求退换。这样几次后,净化贝的市场越来越窄,超市也就停止了销售。
业界呼声:加强扶持非常关键
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多位净化贝类经营者坦承,包装净化贝未来推广进程难度不小。“只有通过监管部门、商家及消费者的长期努力,净化贝类产品才有望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最佳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正式出台的《净化贝类补贴款发放实施办法》规定,上市销售的净化贝类产品都必须进行包装,否则不予以开具上市凭证及发放补贴。不少业者认为,散装的非净化贝类从目前看仍是贝类销售市场的主力军,很显然,相关部门的扶持及监管力度还需加强。
“生猪定点屠宰的相关制度,不也是经过了近10年的推进和发展才逐步规范、完善起来的吗?可见加强扶持力度及监管非常重要!”有经营者举例说。
(记者 钟炳祥 孙春燕/文 吴晓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