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扩大了消费需求,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快速增长,这样就形成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
据统计,2003年福州市完成社会零售商品总额484亿元,同比增长15.6%,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同时该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去年增幅达13%,为"十五"计划实施3年来最大增幅。该市流通商贸业如此活跃,商贸业态的提升功不可没。
福州市贸易发展局副局长胡冀闽说,生鲜取代农贸,不仅是我国流通领域商业业态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链条来说,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经济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直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农贸市场遭遇挑战
2001年,入驻福州的各大超市(麦德龙、沃尔玛)凭借其舒适的环境纷纷开辟"生鲜区",福州市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全国第一的情况下,农贸市场的营业额却下降了20%。面对超市咄咄逼人的气势,农贸市场,这个福州市民生活曾经须臾不离的购物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与威胁。
随着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农贸市场内摊位多了,进货渠道也广而杂,加大了规范化管理的难度,有的甚至成为"假冒伪劣集散地、偷税漏税特区、藏污纳垢的天堂",开放了逾16载的农贸市场开始暴露出弊端。
与此同时,中国连锁超市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在农产品的终端销售渠道已形成了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生鲜区并存竞争的局面,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大型综合超市生鲜经营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对城市农贸市场形成了挤压。
专家分析,农产品销售商业业态的变革,有着深厚的市场背景:首先,这是农产品销售进入品牌竞争阶段的标志和必然反映。目前农产品生产进入了一个相对过剩的时期,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根本办法是实现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创立农产品品牌。近几年,农产品品牌竞争愈演愈烈,销售业态的"升级"是必然要求。其次是来自消费者的压力:一方面这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现代化、规范化的销售形式在解除人们对"餐桌污染"的担心、提升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信心方面具有传统农贸市场无法比拟的优势。
福州模式
为什么农改超会在福州兴起,并走在全国的前列呢?洋超市的刺激是一个方面,好又多、麦德龙、沃尔玛等外资商贸流通企业相继进入该市,先进的营销业态和经营理念,有力地推动了福州商贸业进入快速、健康的发展渠道。洋超市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同时也让福州本土超市强烈意识到竞争的存在和发展的必需。有人说,"当时福州本土超市对扩张和规范化有着强烈的冲动。"再则,福州农贸市场大多为室内超市,有别于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露天农贸超市,为农改超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当时,毒大米、毒瓜子等事件频频出现,餐桌污染被提到了一个高度,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大背景下,政府、企业、百姓都有强烈的农改超的需求。
发展到今天,福州已开业的生鲜超市有58家。从已开业的生鲜超市情况看,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都能在生鲜超市中全部购齐,无需再去其他商店购买,市民反映良好,普遍认为生鲜超市的产品质量、购物环境,服务水平都比农贸市场有较大的提高。有项调查显示,福州九成以上的市民支持"农改超",八成以上居民认同超市的价格,78%的居民表示认同超市商品的质量并常年到超市购物。据福建省消费者委员会提供的调查显示:福州市民最喜欢的是土生土长的连锁超市"永辉"。多达 45%的市民表示,他们最常去的是永辉超市,永辉超市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福州市贸易发展局胡冀闽副局长说:"现在在福州,吃这方面比1997年更便宜。"许多市民确实也持同样的看法。
由于"农改超"建设项目具有稳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影响,众多企业特别是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改超"项目投资建设的积极性相当高。去年,该市投入"农改超"的资金有1.46亿元,其中86%为企业自筹资金。商业网点建设的社会化投资外,同时"农改超"还间接带动对生鲜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保鲜、仓储、运输等方面的相关投资5000多万元。
一般认为,"农改超"后会有一些就业机会丧失,但福州的经验表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生鲜超市营业时间一般为上午6时至晚上10时,一般实行"双班制",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同时大多超市还有熟食品加工厂,大量增加熟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再加上超市本身的经营管理人员、采购人员等,其实从业人员比原农贸市场从业人员大幅增加。福州永辉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翁海辉总经理助理说,去年他们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
纳税情况的好转更是明显。2001年福州市全部农贸市场税收总额不足2000万元,"农改超"后,税收就一路高歌直上。税收比同期居然增长94%。
"农改超"后,生鲜超市实行与生产基地挂钩进货,推行"订单农业",使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从盲目生产走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有计划生产,有效地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同时减少了产销对接的环节,提高了经济效益,直接受益终端消费者。胡冀闽说,"这一项其实是政府在给百姓发工资。"
"当时是一个执法人员对着百来个农贸业主,现在是一个业主向执法部门负责。因此更易于监督。"胡副局长说。记者调查了解,在福州市"农改超"后,没有一起重大餐桌污染事故发生。
超大集团总裁郭浩说,企业法人接受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对成千上万名消费者承担法律责任,从以往农贸市场"卖商品",转变为农贸超市"卖商品 服务"。因此,企业更珍重自己的品牌形象。
争论与解决
对于"农改超"方向的正确性现在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质疑。但"农改超"进程一些细节问题容易使人产生气馁情绪,甚至怀疑"农改超"的动议和方向。
应该说,最大的硬伤和顾虑还是原有农贸商贩的解决问题。有一家媒体认为,"全国'农改超'搞得较好的是福州,其中政策扶持是重要原因,特别是对'农改超'后对农贸市场的商贩的安排,值得学习和借鉴。"福州的做法是"一补三转",即补贴、转移、转化、转行。
"补贴",即由市、区两级政府筹措资金,对因撤销农贸市场而蒙受损失的商贩进行资金补偿。福州市的标准是每平方米补贴150元(其中市政府补贴100元,区政府补贴50元),由区政府一并发放到受补贴人手中。"转移",即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联系,将预交摊位费的商贩们转移到尚未改造的其他农贸市场,补齐经营年头。"转化",即通过培训挑选,将符合条件的原农贸市场商贩转化为超市员工;对一些不想或不符合转行条件的老年商贩,超市还可以安排其子女工作。"改行",即帮助商贩转换业态,开日杂店,或根据所长向其他行业转移。
应该说,在这方面要有公允的评价。只咬住中途的合同中止问题而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问题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一些人提出,"农改超"后几个大型生鲜连锁超市容易形成价格联盟或价格垄断,还会出现"货架控制顾客"现象,这会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在此问题上,记者与福州永辉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翁海辉总经理助理有过探讨。他认为,老百姓对超市对些日用品和生鲜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有上述价格垄断的行为一旦被发现,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就会毁在旦夕,靠微利生存的企业不敢冒这个险。胡副局长也持如此观点。事实胜于雄辨,不管是否批评超市,对于生鲜的价格的合理,福州人大多表示肯定。
政府的作用
有人说,福州的农改超还是当年"搞公社"的一套。"这种说法我不同意。"胡副局长坚定地说。"市场做市场的事,政府做政府的事。之所以福州'农改超'有此力度,有其先天条件,也有引导得力。但谁也没有越位。"
福州市政府一位官员认为,政府没有必要以行政指挥捧指挥"农改超",政府部门可以提倡"农改超",为生鲜超市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使农贸市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被淘汰。而在一些地区,农贸市场在与超市的竞争中完善自己,农贸市场也不一定找不到生存的空间。为什么一定在认为农贸市场就一定要被淘汰呢?应该允许多种形式的生鲜市场的存在。
胡副局长说,政府在"农改超"中的定位就是"规划、指导、协调、督导"。福州市已经制定了《农改超总体规划》、《农改超生鲜超市标准规范》,按高起点来进行规划。同时一部分生鲜超市面临着上游采购货源、生鲜品质标准化和生鲜品配送等方面的问题,而从流通企业的角度又不易协调,往往成生鲜经营利润"缺氧区"的成因之一。福州市政府在此方面就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还在周边建立了五个基地与市场对接,这点备受推崇。(文/吴木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