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福州许多市民来说,近一年多来给他们生活带来最大变化的,莫过于“农改超”了。目前在福州市区已开张了33家生鲜食品超市。昔日天天往狭小凌乱的农贸市场采购食品的家庭主妇,如今多数可以在就近的生鲜食品超市,买到从产地直销来的无公害蔬菜及各种食品。那整洁、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那物美价廉、品种丰富、快速便捷的购物方式,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流通方式对生活水平的提升。
福州市区有农贸市场108个。近年来,随着福州市商贸流通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麦德龙”、“沃尔玛”等全球商贸巨头先后落户福州,“好又多”、“新华都”、“大华都”等大型超市相继开业。与这些规模大、档次高、管理规范的洋超市、大卖场相比,农贸市场所固有的环境脏、服务差、产品劣、价格乱等弊端凸显出来。
面对大型洋超市的冲击,农贸市场的出路在哪?榕城能否培育、发展、壮大本土超市,并引导他们从传统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近一年多来,福州市对此大胆地进行探索。福州市今年筛选了20家农贸市场进行“农改超”试点,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引导、鼓励和扶持不同所有制的商贸企业积极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
通过招商引资,不仅引进了“好又多”、“超大”等实力雄厚的内、外资商贸企业,还培育了“永辉”、“蓝天”等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本土连锁超市。这些本土连锁生鲜超市进入人口密集的社区,错开大超市、大卖场集中繁华地带经营的布局,搞错位经营,同时引进洋超市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走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率先开创生鲜食品超市业态的“永辉”,目前一口气已开张了7家连锁生鲜超市,而且家家生意红火。不仅如此,“永辉”还建有中心食品加工厂,在义序和南屿设立两个蔬菜基地,规划建设西洪路物流中心,从而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营销网络体系。以无公害蔬菜出口为主、内销为辅的超大集团,则凭借其资金实力和基地优势,打出特色品牌,在“超大”生鲜连锁超市内设立无公害蔬果专柜,并构想在市区开50家社区服务型超市。这样的“农改超”,让许多居民走进了生鲜食品购物的新时代。
“农改超”,改变了福州市农贸市场传统的商贸流通模式,向现代商贸流通模式迈进了一大步。为进一步加大农贸市场超市化的改造力度,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福州市在试点20家的基础上,今年将具体完成40家农贸市场改造的目标。还将重点抓好生鲜超市物流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生鲜超市与农副产品基地对接,实现市民、农户、国家三者都得益的好效果。此外,福州市还拨出200万元专款,扶持生鲜超市龙头企业大力推行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拨出800万元专款用于解决原农贸市场的人员分流安置、产权赎买回购、经营设施补偿等历史遗留问题。这项工作开展以来,不但解决了农民卖菜难的问题,而且保证了生鲜食品超市中无害食品的销售。同时,还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销售的生鲜食品物美价廉。如今“永辉”在永泰、闽清、连江、闽侯、漳州等地都设有无公害蔬菜基地采购点和海鲜等食品的采购点,并配备检测仪,直接在源头把好质量关。与生产基地对接,大大降低生鲜食品的销售价,据不完全统计,“永辉”超市的生鲜食品价格一般会比农贸市场便宜10%—20%。而过去苦于卖菜难的农民,只管一心一意种好菜,还能保证稳定的卖价。
更可喜的是,市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国家税收也大幅度增长。去年福州市农贸市场税收总额只有1884.98万元;而今年1—7月,仅上缴国税就达346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卢雅 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