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萝卜“进城”,价格每斤上涨了0.23元。
张谊坦言,这0.23元中还不包括绿优鲜公司的库房租用费用分摊。定价0.58元,是因为绿优鲜社区店是市供销总社下属企业,担负着平抑物价的职责。就此而言,超市其实赚不到钱。
同日,记者从盘溪蔬菜批发市场了解到,该市场当日(洗)净(后的)萝卜最低批发价为每斤0.65元。张谊称,如果将重庆綦江带泥萝卜洗净后再配送至超市出售,每斤成本至少还要增加0.05元,也就是0.63元。这个价格与盘溪市场批发价相比,优势不多。
农超对接,按说流通环节明显减少了,但为何并未明显地体现在成本的减少上呢?原因有三:
一是超市的采购量无法跟大型蔬菜市场的吞吐量相比。一辆动辄载重20吨、30吨的蔬菜运输车和超市载重6吨、10吨的相比,在物流运输环节便能省下不少钱。
二是重庆的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农超对接的物流成本比盘溪市场从成都、云南等地进货,通过高速公路运输、水运等形式发送,高出不少。
三是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规模较小、实力弱,管理不够规范,无力长期稳定地为超市提供货源。这就造成超市不得不一年四季到处寻找货源,增加了运营成本。
那么,如何才能让超市既不亏本赚吆喝,又让农民的农产品能长期稳定地卖出去,还能让市民买得便宜,让农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记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是各区县建立专门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并逐步建立涵盖采购、分拣、加工、包装、配送在内的专业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流通网络体系,从而降低流通环节成本。
二是让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超市,实现农超一体。这样,既可保证农产品品质,又能实现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的共享,进而降低对接成本。
三是规模较小的同类专业合作社共同成立联合社,通过扩大规模、规范管理、灵活经营,以及搭建自己的物流链条来节省成本。以萝卜为例,张谊介绍,同一天,绿优鲜公司从重庆潼南县又一佳蔬菜专业合作社收购的萝卜,价格为每斤0.56元,比重庆綦江萝卜收购价高出了0.21元。表面上看,收购萝卜的价格高了,但其实超市和合作社都有赢利。其原因在于该合作社自建清洗池,雇工将萝卜洗净后再出售,建清洗池的成本和雇工成本比超市在主城建清洗池、雇工清洗的成本低了许多。而洗净的萝卜损耗更小、卖相更好,顾客更乐意接受。